宋延山 周玉满
(甘肃省古浪县黑松驿中心小学,甘肃 武威)
“班班通”是基础设施、软件资源、教育教学资源融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面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确保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得以有效整合。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对教师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教育的理念得以落实。
“班班通”教学模式的落实首先要通“硬件”,也就是说,每个班级必须配备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让多媒体走进每一间教室;其次是通“资源”,这意味着在硬件通的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资源共享;最后是“通方法”,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来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每一个班级、每一门学科的每一堂课,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的有效整合。
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史进程中有两项重要的工程,分别为“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当然,为了满足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班班通”工程也应运而生,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班班通”工程的开展,可以协调教育与信息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优秀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应用提供保证。
“班班通”在农村教育中不断被推广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线教师可以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两者融合起来,形成新型的混合式教学。“班班通”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打破了教育资源受时间、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影响,形成局域、城域无界限的新局面。班班互通、资源共享,这种发展模式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教育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调整学校布局及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下,“班班通”逐步走入每一所农村学校,并进入每一节课堂。“班班通”模式的应用推广,较以往农村教学模式而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以课本、板书为主,老师属于课堂的主要引导者和指挥者。现如今,教学硬件设施更为充足,黑板不再是老师讲授知识的唯一物质载体。老师在对其知识进行讲授时,可以依据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将课堂内容通过视频、音像、音乐、图画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想注意力,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多媒体的应用,“班班通”为每位教师带来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供了新途径。“班班通”模式未施行时,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均衡地分配在不同的区域。“班班通”模式的施行将这一局面打破。农村教育依然可以像城市教育一样,借助互联网,通过大数据技术在网络上查找自身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将网络上优质的教育资源下载下来并添加至自己的课件中,从而丰富课件内容,同时,也使得学生知识面更为拓宽,丰富学生的视野。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农村学生需要集中在学校这一固定场所进行学习。对于山里的学生而言,每天或每周需要在学校往返途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谓是行路之艰。“班班通”模式的开展,对以往教学模式提出新的变革,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只要连通互联网,便可实现足不出户获取知识的愿望。老师可以建立班级群,并在群里实时推送文章、知识点亦或家庭作业,时间可由学生自主支配,减少路途上的损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则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主动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积极性也难以调动。“班班通”模式的开展使得学生课堂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由原来的倾听者转变为发言者,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而老师则成为课堂的幕后引导者,课堂全部交由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加,教学成效也显著提升。
“班班通”教学模式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推广,打破了教育资源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缩短了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实现资源共享,使得农村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