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县奎山乡马安山学校 黑龙江林口 157699)
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只能用枯燥乏味这样的词来形容。数学课堂上师生完全在进行着一场人与数字的对抗战,一节课下来,教师是口干舌燥,学生是蒙头转向,新课改的提出打破了陈旧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教学的推陈出新,使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多样。“创设情境法”就是其中之一,它在数学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程需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往往孕育着课堂权利与教育权利的重新整合和重新分配。它是教师重新认识自我,学生重新界定自我的过程。如教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时候,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昨天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大爷,他在卖大豆,他怕被人骗,让我帮他算一算卖的钱对不对。他说:他卖了22袋大豆,每袋185斤,每斤1元5角钱。应该卖多少钱?我想同学们比老师还聪明,你们也帮老大爷算算好吗?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们说,这种事在生活中是常遇到的,它最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使孩子们真正感觉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呀!它不但拉近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懂得了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同时它把生活融入了课堂,使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生不再感到学数学有多么枯燥乏味了。
教师的职责重在育人而后才是教书,德育工作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经过几年的教学工作生涯发现,小学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放在了思品课上和语文课上。因为这两科思想性比较强,易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相对比较数学课进行德育渗透就比较困难,因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往往教师忽视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学一些口算或笔算的知识教师就很容易忽视思想教育的契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课堂中应尽力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教师只有从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出发,才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会给学生造成一波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升至最高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有新意的见解。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才能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把“大课堂” 变为“小课堂”。如:在我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认识人民币”单元时,我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再创设买卖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动手尝试过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发现知识的用处,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去用知识。
再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的认识》一节中,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模仿福尔摩斯大侦探进行破案在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俩是兄弟吗?”学生的探究欲望被点燃,便动手操作起来,寻找证明它俩是兄或不是兄弟的证据,学生通过寻找证据后得出以下两种答案(1)它们是兄弟,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和四个直角,而且它们的名字都带有“方、形”两个字,所以他们是兄弟。(2)它们不是兄弟,因为,它们的四条边不相等,长方形是上下两条边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姓“长”,正方形姓“正”,它们的姓都不一样,所以不是兄弟。这时有一个同学又补充说:“它们可能是同母异父的吧?”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与学过的知识相结合,便能一步步地归纳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了。是不是兄弟老师可给学生留下悬念,单凭这些证据还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课下收集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它们的身份。在这一情境中又把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他们在领悟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的同时,也理解和掌握了它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