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淑磊
(宁波市奉化区江口中学,浙江 宁波)
无数次,笔者问自己,语文的灵魂是什么?多年苦思而未得其答案,近来若有开朗,觉得语文的灵魂就是语言承载下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语文其实就是人文。当然这抛开了语文的工具性的因素来说的。而我们学习语文基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些知识,来得到阅读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应该去触摸这些语言承载下的作家的个体的思想感情,以语言涵养语言,以灵魂滋养灵魂。而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洗尽铅华,从容地进入文本去触摸这些文字背后的温度,品尝这些文字背后的灵魂的味道,上出语文课该有的语文味来。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求真,应去伪存真,去粗存细,去旧存新,去烦存简。平常我们上课可能会用各种手段来增加语文的“趣味性”,而导致课堂过于热闹,师生津津有味、热热闹闹谈论更多的是文本以外的东西,就如许多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悉数经过千锤百炼的粉饰而几乎是“课秀”,这其实是语文的形式化。或者我们的课堂是枯燥乏味,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郁闷,沉闷乏味如一杯白开水,课堂沉闷不堪,缺乏生机,这其实是语文灵魂的丢失,而导致最终失去了语文课的精彩。形式化和失魂化这两种现象都不是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愿意看到的。那么,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该是怎么样的?
上有语文味的课堂,是语文课的本色教学。语文味教学法,以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层次,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向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是一种去掉浮躁,不求形式的本色教学。如教学《赤壁赋》,这是一篇情、景、理交融,思想境界颇高,文气贯通的经典文章,要上出语文味,不妨从以下几点去思考完成教学:(1)想象和再现。《赤壁赋》诗情画意,意境朦胧缥缈,非想象不足以感受到此景此境,进而感悟作者的心境。师生应该共同进入这个情境,把文字化为一个苏东坡的月下泛舟赤壁的世界。(2)反复诵读,因声求气。《赤壁赋》骈散结合,参差错落中含有整饬韵致,宜于诵读,极富音韵之美。师生共同进行美读,读出画面(月夜泛舟之景),读出情感(情感的一系列变化),读出韵味(如错落的节奏),读出理趣(苏东坡豁达开阔的心境)。(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赤壁赋》景情理交融,为何此景下有此情此理,不用读者(师生)的情感去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乃是对此文生硬的吞咽。《赤壁赋》作为东坡散文代表作,其价值不仅在于极高的文学性,更在于极高的思想性。“出世”和“生死”问题使中国几千年中无数文人陷入思考乃至困顿,其核心问题是文人对人生价值的判断。被贬黄州后,苏轼从困顿和苦难中蜕变出来,融汇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一套独特的人生处世哲学,不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前人。基于这些认识和理解,师生的情感和苏东坡的情感共通,就能感受到苏东坡在这个月夜所发出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值不仅,是吾与所共食”的心声。从文化层面上去赏析和传承。这是语文味教学的一个外延。所以,对这篇课文的外延化为智者的生存困境突破和自我的超越,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融、共进的部分。教师没有采用过多的形式、也没有进行太多的说教,也没有作太多的干预,但是实现了价值推送,还原了文学的人文本质,唤醒和启迪了学生,让课堂成为有“温度”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课堂。
因此,还语文课堂以本色,还原语文本真的模样,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重视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的积累,上有语文味的课堂,着眼于人的发展,心性灵魂的滋养,这也许是我们语文课的理想境界。比如,教《致橡树》,不能只教爱情,要教现代新诗的欣赏。感悟诗人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这是课堂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却是教学的核心所在,即运用新诗的赏析方法:意向分析法、反复诵读涵泳法去实现对这个爱情观的深入理解。“凌霄花”这个意向的特点是攀附和炫耀,代表的也就是依附式的爱情;“鸟儿”这个意向的特点是痴情和单调歌唱,代表的是痴恋式爱情;“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共同特点是风险,代表的是风险是爱情观。而且应该抓住“不像”“不学”“不止像”这些词语来表达对这些旧观念旧伦理的强烈批判和否定。意向的把握和关键词的把握是作为新诗赏析的一个能力目标在课堂上呈现,而师生在这个过程中滋养了心性灵魂,这堂课也就有了语文味。
那么,有语文味的课堂该怎么样成就?
首先应该重视积累。语文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积累性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课堂外点点滴滴的基础知识渗透和巩固,都令学生受益终身。民国初年一位小学生有文《春郊游记》“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海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这样优美富词采的文字,现在的大学生也未必能写得出。究其原因,是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在重视语言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阅读和背诵。高中语文教师也更应该重视。“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多背诵,多阅读,长此以往,让学生有个良好丰富的词汇和语感,阅读和写作的困境也就迎刃而解。此外,足够的知识积累,包括字词的读法、写法、意义。文言文的字词词义、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以重视,并让学生不断做好总结积累和巩固,踏踏实实学语文这是本色语文教学的首要之本。
激活思维是有语文味的课堂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在的体现和反映。语言表达和思维密切联系。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的内核是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自问、善于逻辑组织语言表达,这才能让语文这门功课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语文素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思维有三种模式,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它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可以得到运用。形象思维训练适于运用到散文教学中,因为散文教学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它的思维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南海北,古今中外,视野开阔,充满联想与想象。而逆向思维其实是一种思辨能力。绝大多数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弱;模仿能力较强,分析概括能力较弱,而逆向思维则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从一个目标或者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高考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很多是要求考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它讲究的是深度。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去激发点燃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这才是本真的语文的教学的要义。
再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还原语文到生活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可见,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课堂和语文课本的教学上,而应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开发语文资源,不断增强语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叶圣陶先生非常注重教育实践,尤其注重在具体实践情景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伙伴影响在学习中的意义。因此,语文生活化是给语文这门国语一个生根发芽的深厚土壤。生活化的语文是读写的生活化,生活化的读写。把课堂这样一个情境变成生活的有机组合部分,使语文的应用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回归一些生活场景,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使得课堂很有烟火气很感人、很有趣。生活中我们欣赏楹联,欣赏足下的野草野花之美,以及听一些时事演讲,都是对生活、对语文的一种辐射,我们应让母语真正鲜活起来了。
有语文味的课堂,以语言为落脚点,以熏陶情操为现实目标,以培养各种语文能力为终极目标,让语文课在感悟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伟大的情怀。总之,滋养学生的灵魂,达到语文的真、善、美之境,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大乘之境。
语文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