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金燕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中学,江苏 句容)
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生物课程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关动物、植物的实验内容比较多,由于地域、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动、植物学生无法在课堂上亲眼目睹,但仅有静态的图片不可能全方面、多角度地真正观察认识到所学的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会因此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教学方法当然是教师能够依据教学的要求带领学生前往这些动、植物所在地进行观察和采集,认识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生长环境特点。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上做出尝试:将动、植物实验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郊游、参观等)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或年级统一组织的实践活动机会,把相关的实验穿插在其中,形成“课内-课外-课内”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大自然,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轻松获得体验。
1.确定小组成员:6人一小组,推选其中一名为小组长。
2.制订活动计划: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制定活动计划和实验方案,确定研究的对象、内容、步骤以及结果记录的方式,注意事项等。全班交流各组制订出的活动计划,得出较为统一的活动方案,并形成文字稿,每人一份,当然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自己的特色部分。
3.做好实验准备:列出活动中需要的材料用具,提前做好准备。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图文资料,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基础。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组长统筹安排,进行人员分配,按照制订好的活动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和实验探究,认真分析,相互交流,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在班级发表。学生之间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最后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
以上主要阐述了学生在整个实践和实验过程中的活动内容。同时,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起到组织、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其主要工作有:
1.熟悉活动地点生物资源分布情况: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提前活动地点有哪些生物资源,熟悉它们的分布情况,使得活动的目的性更强。
2.指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协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查阅图书资料(如检索表、文摘、百科全书等)、观察、记录、整理实验结果等方面的技能,以便于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活动探究过程。
3.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要指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手段,如录音、绘画、摄影、记活动日记等,及时记载探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交流、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二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三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实际上也是一种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我把它归纳为“课内-课外-课内”教学模式。它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研讨,制订活动计划,使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条理性,提高活动效率;它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展开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它最终还需要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
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今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还会继续将它与生物实验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不断完善“课内-课外-课内”的教学模式。通过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让生物实验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实现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和谐统一,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开辟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