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雯雯
(南京师范附属中学宿迁分校,江苏 宿迁)
历史本身、历史认识及历史思维方式,均具有复杂性特点。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历史的复杂性特征,将主要精力用于讲解“规律性认识与方法”,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难以真正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1]。历史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还原历史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切实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文章将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纵观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多存在总结教条化的内容,灌输决定性的理论等方面问题。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多按照既定的内容,贴好的标签等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按图索骥”,学习与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2]。比如“落后就要挨打”等,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难以真正走入历史环境下,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下。
初中历史中的决定理论,具体包含阶级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等,阶级决定个性表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均具有差异性的表现,需要结合其思想状态、个人经历及政治倾向等予以判断,将阶级分析、经济分析等与历史融合,深入探究历史的复杂性特征。
历史学科比较重视对“人”的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历史素养的培养,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指导活动,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与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展开讨论。
以初中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观看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视频或者是故事等。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能够明确春秋大国之间的争霸情况,战国七雄展开战争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其中所蕴藏的阴谋和策略较多。学生需要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大国之间力量的较量、政治的纷争。比如著名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即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城中释放烽火。在后来再一次点燃烽火后,竟无人来援,致使幽王被杀,西周结束。再如典故“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政治之间的较量一直都包含着策略,学生之间站在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角度进行分析。
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历史,感受战争的残酷性,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在正确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其思维的形成、情感的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移情、历史情境创设及问题探究法的应用,能够为初中学生带来全新的历史知识学习体验,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历史移情即为回归历史现场,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进行问题思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以初中历史“西安事变”为例,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且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及蒋介石等角色,学生在角色扮演之前,需要深入揣摩当时的历史环境、人物心理特点等。教师还可以提出“最终为什么没有杀掉蒋介石?”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在讨论中思维碰撞,更为全面地还原历史真相。
初中历史教学中不能仅仅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背诵历史知识,需要以多样性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体会历史学习对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还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