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212400)
情境教学以境为纽带,以情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思维及创新意识有独特的作用。一个好的情境,能时刻牵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主动探究;能唤起学生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品德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
一节好的品德课,不仅要重视中间环节,还要处理好课前的导入环节。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应注意创设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情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教学《交通连着你我他》一课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创设猜谜语的情境,用“小小一间房,有墙又有窗,马路当中跑,行人走两旁”等有趣又朗朗上口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切入介绍交通工具的主题。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通过感知客观事物而产生的,情感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教师可运用现代化媒介,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教学《擦亮眼睛》一课时,教师播放《猴哥》这首歌曲,再配以动画片中孙悟空金光闪闪的火眼金睛,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情境来营造教学氛围,为新课导入铺垫,学生不仅参与度高,兴趣浓,而且思维活跃。
3.通过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具有个体差异,需要通过做和思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道德认识。表演是进入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表演的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把父母平时是怎么关心自己的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学生把父母在自己生病时喂自己吃饭、晚上起床给自己盖被子等情景表现出来,非常感人,有些学生眼眶湿润了,这是情感交融的真正体现。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在品德课的明理环节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变无声、单一的书面语言为生动、立体的形象,创设出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情境,营造出贴近生活和易于产生共鸣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如《想想他们的难处》和《伸出我的手》都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教师可把这两课的内容有机衔接起来,让学生不仅在思想上懂得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还能实实在在地去实践,达到“知行统一”。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闭着眼睛从书包里拿语文书,使他们体会到盲人找寻东西的不易。通过角色的模拟体验,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真实地感受到残疾人的不易。活动中,教师配上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营造浓浓的爱的氛围,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受到感染。
在品德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按道德规范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巧用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在品德教材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使导行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我随爸爸去做客》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小猴做客”的故事导出“怎样做客”的话题,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行为要求,知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按道德规范行动。如教学《与邻居友好相处》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泉泉与龙龙两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导出“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的话题,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导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还要让他们进入角色,这样学生的体会才会更深刻。
情境教学加深了学生对道德的理解,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以各种活动为桥梁,以情感纽带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化,真正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