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美育家席勒在其名著《美育书简》中有一段十分经典的论述:
“在权利的力量的国度里,人和人以力相遇,他的活动受到限制。在安于职守的伦理的国度里,人和人以法律的威严相对峙,他的意志受到束缚。在有文化教养的圈子里,在審美的国度里,人就只需以形象显示给别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相处。”
这段论述之所以经典,是因为透彻解释了美育对于人类文明和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席勒是对的?最主要的理由有二—
首先,美育让人性修复。倘若人类真的生活于完全“以力相遇”的世界,则人类就只有动物性的欲求,看起来非常“惬意”,但是实质上已经回归了丛林,所谓“以力相遇”即弱肉强食,不仅生存质量低劣,而且人类尊严尽失,动物嘴脸也一定让人厌恶。而若我们只是生活于“以法律的威严相对峙”的伦理世界,假“高贵”而真乏味,世界就会因为膨胀的道德主义而充满肃杀的阴冷。于是,“在审美的国度里,人就只需以形象显示给别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相处”就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在这样的国度,人们的道德与生活水乳交融,人性丰满而高贵,生活严肃而活泼,完全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今天的中国,太多的人俗不可耐,也有太多的人了无生趣。国民的种种“道德”缺失,常常都与美育严重、普遍的缺失有内在的关联。
其次,美育让教育自由。唯有让道德及其教育具有美感,道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所以高尔基才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在中国,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一个长期和根本的原因乃是人们不愿意放弃“以法律的威严相对峙”的强制灌输模式。道德发展心理学大师科尔伯格曾经严肃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前者指强制灌输导致德育实效低下,后者明言强制灌输在伦理上是不道德、反道德的。其实,强制灌输岂止存在于德育一个领域?所谓“应试教育”,其主要表征如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连跑操的步履多长多宽都已经事先规定、不允许越雷池半步等等,都表明一些学校已经成为了福柯眼中实施残酷规训的另类监狱。所以,正确的道路不应是强制或者另外一种一样错误的出路——放任,而是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自由的主人,在人类文明的美好里因“乐学”而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美学应当是未来和当下的教育学。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贯彻审美原则,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的时代追求。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应当是无比高贵而生动的物种。在今天的中国,教育应当厚重而富有魅力。美育的途径很多,艺术课程、社会美育、自然美育等都是加强美育的途径。但是美育最为高贵的价值在于给我们真实“自由”的人性,这才是我们从席勒的经典论述中最应该汲取的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