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8-02-26 13:12罗笑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8年12期
关键词:特教师范师资

罗笑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所谓特殊教育师资,既包括在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的教师,还包括在普通学校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发展特教,师资先行”是国家的既定方针,发展特殊教育行业,关键一环就是要有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师资配备。因此,培养好特殊教育师资,是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情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那些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普通师范专业毕业生,为帮助他们适应工作需求,当时多采取“师带徒”等帮带模式和举办特殊教育培训班的专业短期培训,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然而,由于从业人员缺乏专业能力,未能从根本上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特教专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殊教育由短期的在职培训转化为长期、规范的师范院校职前培训。1981年,黑龙江肇东师范学院率先开设了特殊教育师范部;1984年,国家新建的南京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招生;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特殊教育专业,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和第一批特殊教育硕士研究生,并于1993年设立特殊教育硕士点;1998年,全国共成立了35个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院校(部),7个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另有两所省属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本科与大专的专业;截至2007年,全国仅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业)就有14所,在校生规模2000余人,每年招收残疾学生近千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知识经济不断发展,要求特殊教育行业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现在的特殊教育在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目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我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培养体系不合理

教育体制改革给刚刚建立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带来了一定冲击。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在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小学和初中的专任教师力争将学历提升到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因此,我国小学和初等教育教师队伍由中师、大专、本科三个学历层次,逐渐演变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学历层次。特殊教育学校亦受之影响。

我们再看看我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情况。我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專业是经教育部审批而开设的,过去由于国家的统分统招模式,毕业生选择余地小,流失率较低。自从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分配模式推行后,原本就不多的特殊教育毕业生严重流失。据统计,在自主择业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中等师范学校为主。而自从国家取消分配、实行自主择业以来,特殊教育的毕业生转行现象严重,只有10%~2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特殊教育专业领域。究其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国内特殊教育市场尚不完善,教师薪酬不高;第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从现状来看,我国特殊教育毕业生流失严重,没有达到为国家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指向不明确,未能满足毕业生实际工作的需求,同时,由于国家推行自主择业政策,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增多,更加暴露了特殊教育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弊端。高职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培养方向是为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培养专业课教师,由于近年来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数量减少,越来越多的高职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毕业生只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偏重综合性,并不针对某一特定残疾类型,学生在校期间只学习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并没有受过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教育和手语、盲文等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后专业优势并不突出。尤其是到中等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毕业生,他们面对中学繁多的课程教学更是陷入了难以胜任的窘境,因此,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更愿意挑选中文、数学等专业学科的普通师范毕业生,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已经不再是“香饽饽”。鉴于此,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及时作出调整,让学生成为既掌握一定文理学科教育知识,又具备残障学生心理培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实践环节较薄弱

特殊教育师范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活动三部分,其中实践活动只占总体课程课时的10%左右。以某高职院校为例,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实践活动课时仅占总课时的8%,实践活动课时严重不足。而且实践课通常安排在学生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实践实效性较差。实际上,由于学校教育实践经费投入不足,特殊学校较少等缘故,学生实践课程时长还要打折扣。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特殊教育师范生很难深入了解各个残疾类型的学生,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相比之下,国外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就大很多,如英国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课程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1/2,美国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课程的时间则约占总课时的1/3,因此,我国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在实践环节亟待加强。

三、加强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建议

面对我国特殊教育市场的巨大需求,特殊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以及特殊教育行业发生的巨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客观需求。

(一)针对师资培养体系问题,拓展特教师资培养模式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必须变革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内生动力,扩大办学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特殊教育行业。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应该走特殊教育专业与普通师范专业相结合的办学之路,与其他专业联合办学,培养出既懂教育学和心理学,又能教文化课的专业教师。国外特殊教育工作经验表明,特殊教育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和专业性两类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先学一种基础专业,再接受1~2年针对某种专门障碍(如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心理发展障碍)训练的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这样,学生毕业以后既可以在普通学校任教,也可以在特殊学校执教某门文化课。而专业性人才毕业以后,主要从事某一障碍人群的康复训练矫正工作,如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按照我国目前的情况,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性人才都有缺口,但复合型人才缺口更大。根据国际通用做法,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有“3+1”和“4+2”两种方式。“3+1”制是指学生用三年或两年半时间学习非特教类某一学科的课程,用一年或一年半时间学特教类课程并进行特教类的专业实践;“4+2”制是指特教类专业或者其他专业学生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后,对其进行1~2年的专业特殊教育培训,使其能够在特殊学校任职。

(二)针对课程设置问题,调整特教专业课程结构

在现有特殊教育专业学习体系中,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学习障碍、智力落后等不同的残障教育课程均有涉及,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很广,但不精通。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基本功和实践能力较差,毕业后离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高等职业师范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把传统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群集课程、模块课程等,而这种课程设置非常适用于特殊教育。我们还可以将与特殊教育专业相近的知识和学科整合在一起,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综合化教学。例如,为了提高毕业生在特殊学校里适应各种类型特殊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设置的课程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增设诸如“特殊儿童心理测量”“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的教学管理”“特殊儿童医学基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等课程。为突出培养的指向性,教学内容可针对特定一种障碍类型,集中于某一特定障碍领域,使学生毕业以后成为适合某一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专门人才。为了培养专业性人才,可将特殊教育课程分成很多专业板块供学生挑选,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把无关的特教课程删减,加大实践课的比重,把特殊教育专业办得又专又精,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弹性空间,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三)针对实践环节较薄弱问题,加强实践环节并合理选择内容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存在着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完成后,知识和教学内容很少更新,在课程安排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导致实际需要的技能在课堂上没有传授,或者因传授的知识忽略了发展性和创新性造成了知识结构老化,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了实际工作。特殊教育是新兴的学科,它的理论知识在不断发展,成果也在不断涌现,这些新的理论和成果丰富了原有的理论基础,并可指导新的特殊教育实践。例如,对于不同残疾类别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制订适应他们的教育方针和模式奠定了基础;IEP个别化教育方案的设计和其他干预形式,为更好地开展特殊儿童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特殊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趋势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终身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自我探索的能力。

總之,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特殊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成败。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从业者和管理者只有摆脱以往的思维限制,开展全方位的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等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毕业生的需要,高职院校特殊教育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责编  张德广)

猜你喜欢
特教师范师资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策略探析
用爱与责任托起特教梦
小小书画廊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国务院: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