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延 陈红彦
自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概念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不少国家越来越重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逐渐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在我国,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来,历经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党中央一直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乡村是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短板。要补齐这一短板,我们需要厘清建设学习型乡村的重要意义和基本任务,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探索总结一些成熟的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建设学习型乡村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民众生活、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性问题。现阶段,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必须始终解决好“三农”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要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建设学习型乡村,能够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素质,帮助农民熟练地获取、应用、传递、创造知识,增强生产致富本领、民主法治能力、科学文明意识,夯实乡村发展基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兴盛
民族血脉在文化,文化之源在乡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取向,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家国一体的朴素理念,形成了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这些积淀着最深沉精神追求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中华民族孕育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练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快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就是要挖掘和开发乡志村史、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乡贤佳话、传说故事等富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教育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人们淡忘遗失的传统美德找回来,把传统的优秀家风、村风重新建立起来,使乡村居民增强文化自豪感、精神归属感,从而在生产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乡村是社会的缩影。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攀升,乡村的活力日益下降,乡村的治理难度不断增大。同时,由于部分民众信仰缺失、诚信淡化、道德水平下滑,也影响了邻里关系和治理秩序。发展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学习教育活动,宣传社区内的好人好事、凡人英雄,可以促进乡邻共同学习和交流,增强互信化解矛盾,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可以使居民增强社区认同感、集体责任感,从而实现人心有信仰、家庭有希望、邻里有礼让、社区有力量;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方向转变,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
(四)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没有普遍的学习型乡村,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学习型乡村建设是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乡村居民学习点是国家、省、市、乡、村五级办学机构网络的基础,是数以亿计乡村居民参与终身学习、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的基本场所,也是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终端。学习型乡村建设可以为居民提供方便、灵活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学习型乡村建设,对提高乡村居民素质,促进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建设学习型乡村的基本任务
生活在乡村的居民是乡村发展振兴的主体。建设学习型乡村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支持生活在乡村的居民主观上愿学、乐学,客观上能学、有学,结果上用学、好学。从社会分工和年龄结构上来看,乡村居民可划分为守护家园的老年人、从事生产的中壮年人、承载未来的青少年三个层次。
(一)围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乡村社区教育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搞好乡村社区教育,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制订政策,依托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资源,引导和支持其主動承担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培养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乡村社区教育要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农民“半农半读”,就地就近接受教育培训,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农场主、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企业负责人培育行动,培养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健康防疫培训、体育文娱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促进教育脱贫、产业脱贫、健康脱贫、精神脱贫。
(二)围绕家庭教育和亲子共学开展青少年校外实践
农村教育是教育体系的短板,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广大的农村学生家长,一方面自己缺乏学习机会或不注重学习,迫于生存压力外出打工,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却又期盼孩子成龙成凤,普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往往把生活中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期望转移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正常办学。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指导学生家长提升素质,鼓励亲子共读共学,形成家庭、村居、学校的教育合力。建设学习型乡村需要大力推行亲子游学活动,组织引导广大青少年游家乡、知家乡、爱家乡,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自然、深入社会、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激励人生,让更多的家庭亲子互动、享受亲情、热爱学习,促进德才兼优发展。
(三)围绕社会老龄化和乡村空心化开展老年教育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老年人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老年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休闲游学、展示学习成果等形式,推进养老和教育一体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要用好老年人这一宝贵财富,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为其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教育支持;鼓励老年人利用所学所长、德望影响,在科学普及、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治安维稳、文明建设等方面积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三、学习型乡村建设的资源整合
建设学习型乡村的难点在于公共教育资源不足、终身學习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系,使各种公共教育资源沿着垂直的线性渠道进入基层相关部门,从而出现社区教育资源的碎片化和点状分布。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能够解决资源总体不足、分布凌乱、配置不均、闲置浪费等问题,能够有效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
(一)政府统筹顶层设计是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推动力量
各级政府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主体,是发展的领导者、政策的制订者、规划的设计者。社区教育作为公益性的社会事业,仅凭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得到政府的重视、领导的支持、社会的配合,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把社区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内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领导机构和管理体制机制,组织号召机关、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社区居民打破资源壁垒,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有、共建、共享、共赢。
(二)上下联动多方合作是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
实践出真知。基层的工作经验能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参考思路,顶层制度设计能为推广基层实践经验提供有力保障。只有加强政府与基层之间的上下联动、良性互动,才能提升政府相关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才能促使政策真正指导和推进教育工作的发展。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要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合作,探索合作范围、内容、方法、机制、模式,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努力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依据。
(三)居民参与市场运作是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创新源泉
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只有凝聚全体社区居民的智慧,才能举办出让居民满意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只有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市场资源融入社区教育,才能满足群众个性化需要,才能实现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要主动进行供给侧改革,以需求为导向,广泛动员居民和市场的力量,创新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和事业发展。
在建设学习型乡村进程中,通过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既可以破解行业部门单项资源不足的难题,又可以促进部门间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发挥系统互补的整体优势,还可以采取“1+N”的方式,将上级部门的“千条线”穿到乡村需要的“针眼”里,建立起全面覆盖、资源丰富、运转高效、支持有力的学习型乡村服务体系。
四、建设学习型乡村的具体做法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在农村成人教育方面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很多县市围绕学习型乡村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特别是汤阴县、禹州市、项城市、罗山县、新安县、睢县、泌阳县、获嘉县、新郑市、长葛市、栾川县等地因紧贴本地实际、工作措施得力、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工作经验。
(一)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
例如,新郑市的乡镇成人学校承担的宣传工作,积极宣讲十九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配合地方党委指导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换届选举工作等;承担了重要民生政策的宣传工作,如禁烧秸秆保护环境、拆迁补偿土地流转、依法信访等,提升了居民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发展意识,服务乡村治理;承担了政府和乡村的文化传承工作,编写乡志村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乡土文明。罗山县职业中专承担了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培训任务,围绕贫困村支柱产业,开展十多项实用技术推广培训,举办电工、焊工、保育员、烹饪等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村民考取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二)深度契合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例如,新安县社区学校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城区居民对健身、营养、家居环境、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教育需求比较大,就开设了瑜伽、插花、太极拳、烹饪、茶艺等培训项目。一些乡镇围绕特色农业,举办红枣矮化密植、果树修剪、小麦良种种植、大豆高产、大棚蔬菜栽培、家兔信鸽养殖等技术培训班,服务辖区农民生产,在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密市社区学院和各级各类成人社区学校依托地域特色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开展了米村镇的广场舞、岳村镇的书法、苟堂镇的疾病防治及健康养生等培训,初步形成了“超化吹歌乐团”“黄固寺村舞龙表演队”“白寨镇雕塑艺术工作室”“大隗村戏曲文化工作室”“和合村书法工作室”和“新密市读经大讲堂”等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品牌。目前,河南省许多县(市)、乡镇社区学校把当地特色产业、当地居民特色需求培育成特色培训项目,“一镇一品”“一校一品”日益成熟。
(三)广泛结合行业部门培训项目工程
再如,栾川县成人学校联合人社部门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承担或协助乡镇劳保所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联合卫生医疗部门开展义诊、健康体检和养生教育。项城市职业中专联合农广校合作开展“三农”服务,参与农村工作调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三农”政策宣讲工作,建立了“农资+技术+信息+经营”的服务体系。新郑市成人学校联合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参与“周末大家乐”“百姓大舞台”“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炎黄读书节”等群体性文体活动,挖掘整理《狮子龙灯的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联合市科协开展科普教育;联合市妇联开展家庭教育;联合市民政局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联合旅游部门开展亲子游学。这些做法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建设学习型乡村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门要发挥出行业优势,密切与相关行业部门合作,出台政策,完善机制,科学规划,细致部署,落实责任,共同把更优秀的人才、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备的设施、更充足的资金、更多的科技成果投入到乡村社区教育事业,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教育服务,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