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是提升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文章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的三大策略——引导整体思考、创设开放环境、激活原有经验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直觉思维
作者简介:施劲松,浙江省慈溪市阳光实验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浙江 宁波 3153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4-0066-02
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直觉思维为主。直觉思维指的是人们对事物产生的直观感受,有时候是一闪而过的,但这对学生来说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创新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敢想、敢质疑的精神,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对数学学科来说,直觉思维能推动数学概念在学生脑海中成型,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判断。直觉思维的形成不是随机的,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情境推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开放情境、引导学生知识迁移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一、引导整体思考,促进直觉顿悟
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体现出人类的思维方式,而数学智慧通常体现在思想与科学方面,不但是一种“美”,也是一种直觉的“创造”。为了促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提升知识经验,教师在课上除了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数学、理解数学、多做习题之外,还要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数学学习才会有所提高。一旦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洞察,儿童的直觉思维就会出现“顿悟”的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考,以此触发他们的直观顿悟。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们以前学过,分数就是把一个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以后而得到了一个数。我们今天学的分数,和过去所学的有哪些不同呢?
生1:今天要学的是整数平均分。
师:它们之间有相同点吗?
生2:这个物体不管是单一的,还是由其他物体组成的,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生3:我们可以把一个整体或者一个物体看成是“1个”,它既可以指一个具体数量,也可以不是具体数量。总之,只要能进行平均分,就能得到分数了。
……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大的不同,直觉思维是综合性的,而非具体的分析。为了掌握直觉思维,我们必须对事物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从整体上对事物有所把握,而不是纠结于细节。直觉思维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整体结构比较看重,它需要从整体上对要研究事物的内容与方向有所掌控。
二、创设开放环境,引发直觉猜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化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直觉猜测。
1. 引导合情推理,引发直觉猜想。猜想是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原理是在已知事实认知的基础上对其规律或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推断。猜想需要调动与课题相关的知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运用一系列猜想方法,如归纳、类比等,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合情推理,才能形成数学猜想。猜想形成后,还需要进行检验和推理,不断对猜想结果进行修改,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内容的精准性,并不鼓励学生去猜想。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猜想属于直觉思维的一种,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是学生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结合起来,让学生猜想:“异分母分数与同分母分數有什么关系?其运算形式是否与同分母分数有共通之处?”再如,在教学“正方形周长”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周长应该怎么求?”学生的猜想会对之后学习的求证起到了铺垫作用。虽然学生的猜想有可能逻辑周密,也有可能胡乱猜测,但这都是学生直觉思维的体现,教师不应对学生的猜想过多评价,而是应该引导他们猜想的方向。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情境,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开放、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感到更加自由和安全,也更加放得开,才会大胆地猜,积极地表达。
2. 引导合理联想,引发直觉猜想。直觉思维在人们的脑海中通常一闪而过,人们要想对事物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就必须把信息和线索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这说明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想要弥补这个差异,不能光靠教师的指导,还需要学生在掌握了部分信息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推测。在小学数学课堂采用“猜测—探索—证实”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掌握直觉思维的特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推测,培养直觉思维。一旦猜想完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验证。对于学生的猜测,不管对错和完善与否,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地开展直觉思维训练。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有一个周长为3.14米的大圆,其中有100个大小不同的小圆沿着它的一条直径来排列,它们彼此相切,求这些小圆周长的总和。”由于部分学生以前在教材中做过类似的题目,因此很快就说出了答案。他们参考的问题是:“图上有A、B两点,箭头①和箭头②分别指向两条路,都能到达B点,请问哪种方式更近?为什么?”经过计算后,学生发现,两条路线的路程都相等,于是从直觉上推测:这种计算方式可以应用在圆周长的问题上,最终得出结论:两组圆的直径和相等,无论个数有多少,它们的周长和都相等。这一过程说明,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多积累解题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进行对比和联想,并考虑到问题的特殊化,最终完成直觉猜想的过程,再对其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3. 激活原有经验,孕育直觉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唤醒学生的知识记忆,让他们在头脑中把不同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从而培养出直觉思维。当学生掌握较多的数学知识后,他们就可在头脑中自主完成知识的组合与拼接,直觉思维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知识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非是无序的头脑中的知识群。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题目:6.26×55+0.55×374。乍一看,这一公式只能依照顺序计算的方式进行,然而,这位教师却引导学生使用乘法运算律来计算。经过引导,个别学生发现:“如果55缩小100倍,6.62再扩大一百倍,就能发现两个乘法式中的相同点——都包含0.55,因此,我们可以按照乘法分配率,把这道题改成0.55×(626+374),从而计算出结果为550。”这道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学生完全依靠自己思考的话,很难快速找到答案,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回想起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化繁为简,知晓了问题的结构形式,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解题思路更加简化。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直觉思维之所以诞生,与其自身知识的丰富度和解题经验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理解数学的内涵,并在解题过程中不断积累自身的经验。
数学学习除了需要严谨的思维方式,还需要有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提高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关注度,通过设置开放情境、引导数学猜想、激发直觉感悟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培养直觉思维的平台,并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认知,使其拥有更宽广的数学智慧。
参考文献:
[1] 杨寅.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探研[J].成才之路,2018,(30).
[2] 牙韩锋.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8,(29).
[3] 王静.立足课堂,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8,(18).
责任编辑 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