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菱轩
學习小学科学课程,进行科学实验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小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中的自然规律,激发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以下就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谈谈我对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要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要上好一堂实验课,教师首先在认真钻研教科的基础上,明确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即让学生通过实验要掌握哪些科学知识,形成哪些技能,能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通过实验,能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出创新精神。
例如:在上《造一艘小船》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小船,然后用垫圈检测小船的载重量。学生汇报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大小的橡皮泥,为什么不同小组捏的小船载重量不一样呢?我们的小船能改进吗?”教师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动手实践。实践完以后,再让学生到讲台上比一比谁的小船载重量大,并让学生介绍经验。最后让学生思考:“小船的载重量和什么有关呢?”这样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究、实践,让学生知道了小船的载重量和小船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船的装载量也越大。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实验。教师应把教学目标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掌握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发展,意志品质才能得到锻炼。
二、要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模式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实验步骤更清晰,条理更清楚,学生能看得明白。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实验课的小主人。
(一)放手学生实验,自主进行探究
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过程,是上好科学实验课重要环节。整个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他们要是有什么新奇的想法和新的好的办法,应予以引导和采纳,决不能教师一人包办代替,把自己当成演员,学生当作观众,这样实验课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上好实验课必须有学生全程参与,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去感受、去发现,亲自经历整个探究过程。
例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一课,教材上让学生先测小石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的重力,来探究浮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然后又安排测大小不一样的三块小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的重力,来探究大小不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跟什么有关。如果照教材这样按部就班地去教学,估计时间有点紧,学生动手时间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先测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让学生再把小石块放到水中去测,先不做要求。有的学生会发现小石块进入水中时,重力就变小了,然后他会慢慢把小石块浸入水中去观察,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其他同学听了后,也会去试一下。然后适时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重力会变小吗?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和什么有关?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后,追问学生:大小不同的小石块受到的水的浮力一样吗?为什么?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交换小石块(不同大小)实践下。放手让学生去实验、不约束学生思维,适时引导,不为完成教材而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
(二)拓展课外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总归有一定的限制,只是课堂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课中的一些实验可以有所扩展,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亲身检验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巩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淀粉和碘酒的实验》一课中,有个重要的实验,食物中的淀粉,它遇到碘酒就会变成蓝紫色,课堂中也选择了一些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土豆、玉米、苹果、南瓜、菠菜、油菜等等。但由于时间和材料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知欲。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后继续检测身边的食物,做好记录,然后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再如:《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这一课,小苏打和白醋反应时产生了大量气泡,是因为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做产生气泡的自制饮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也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气泡饮料的资料,然后准备材料,尝试去做。
三、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必须要让学生学习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教师要主动提供给学生这方面的机会和条件,促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尝到成功的甜头,从而从小就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例如:在上《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一课时,教师将两个马铃薯放入两杯不同的液体里,观察它们的沉浮;再交换马铃薯,观察;最后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入一杯液体里,再观察它们的沉浮。这时候有学生就会发出疑问,有的就说:“哦,浮的一杯水是盐水!”其他很多学生都跟着附和。这时,教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杯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有些学生还是认定是盐水。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盐,去试一试。“不能浮!”有些学生彻底动摇,有些学生又提出盐少,盐水浓度不够。这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盐(提出加盐量要求),继续让学生实践。“浮了,是盐水!”教师反问:“确定是盐水?”然后让学生讨论辨别盐水的方法,再做盐水蒸发实验,证明是盐水。最后教师提出问题:“糖水可以不?”布置学生课外去检验,下节课交流。这样通过教师设问,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实践,最后解决了问题,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总之,通过优化实验教学目标、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能让学生对上好科学课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喜欢寻找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从小爱用脑去探寻科学规律,并能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长大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建设事业多出一份力。
【作者单位:昆山市中华园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