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动溢满课堂

2018-02-26 13:13耿洪波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灵动自主和谐

耿洪波

【摘要】本文結合教学实践,论述对灵动课堂的思考:灵动的课堂是用青春张扬生命、用激情荡涤心灵的课堂,是活而不散、动而不乱的课堂,是徜徉思维、追逐智慧的课堂,提出教师应该创设灵动课堂的建议,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开发,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

【关键词】自主 灵动 和谐 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111-0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愈来愈感觉到:语文教学一定要敢于打破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动,撷取学生思维浪花中最闪亮的一朵;要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的互动平台,给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平等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思维。

教学日本著名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一课时,笔者激情地导入课文,然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抛出问题:“读完这篇小小说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那对穷夫妇对子女的爱是多么感人啊!”“孩子是父母心头的一块肉,穷父母一波三折要回儿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博大的!”“亲情是金钱换不来的,亲情无价!”看到学生说的答案已经接近主题,笔者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本小小说的主题——亲情是至高无上的!但此时笔者发现教室里还有一只小手举得高高的。该生得到笔者的示意后站起来回答:“我最想说的是那对穷夫妇对子女不负责任,试想在当时的情境下,他们穷困潦倒、已经无力抚养这四个孩子了,结局可想而知。与其像那位穷父亲所说的饿死在一起,倒不如为孩子谋幸福,送给财主太太。”

这个孩子的话就像晴空霹雳,学生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笔者心里一惊:糟了!这不是和文本中心唱反调、跑题了吗?怎么办?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迅速镇定下来,决定就该生的看法听听其他学生怎么说,于是追问:“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很快,就有学生站起来反驳道:“我不同意,为了一点救济连孩子都不要了,这样的人根本没有资格为人父母,虎毒尚且不食子!”这一说法得到了众多学生的肯定,谁知刚才发表意见的那名学生却不同意,涨红了脸,辩解道:“难道爱一个人就非得拥有吗?古人都知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道理。”听到这里,笔者不由得被这个学生的严密思维所打动,赞许地补充了一句:“对呀,看着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就是做父母的最大心愿,这不也是一种爱的至高体现吗?”

“对呀,对呀!”该生看到老师也站在他这边,更加兴奋了,“我看到电视或新闻中报道过有的孩子在出生时就被抱错,他们在不同的家庭长大,即使后来分别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了,他们都还是愿意陪在养父母身边。我认为这也算得上是人间大爱啊!”

“同学们现在赞同他的观点了吗?”笔者看到学生的态度似乎有所转变,随即问道。

在学生的一片赞同声中,笔者也深情地说道:“对呀,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最无私的,至爱至情,血浓于水,浓浓的亲情不在乎距离的远近……”

谁知,又有一只小手迟疑地举了起来。笔者问道:“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他犹豫了一下,站起来说:“老师,如果这个孩子以后不认他的亲生父母怎么办?”“那你们说呢?”笔者顺势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生1:那他就太不孝顺了,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生2:其实父母并不需要孩子回报什么。

生3:只要儿女幸福,父母就已经很知足了。

生4:父母太伟大了!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妈妈!

生5:我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爸爸妈妈。

生6:……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学生的思维、语言、睿智无不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很显然,这节课的效果远远超乎笔者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还在继续,笔者从中得到启发:真该感谢那两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如果不是他们的“另类观点”,怎么会有后面这些深刻的见解?怎么会有这些精彩的瞬间?怎么会有这段难忘的经历?课前,笔者就想过《父母的心》这篇文章单靠教师简单的说教是很难让学生有深刻体会的,所以才决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主动学习,但没想到学生的生活感悟如此丰富,见解如此独到。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动,撷取学生思维浪花中最闪亮的一朵,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的互动平台,给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平等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思维。只有这样,学习才是有效的。

课后,笔者并没有沉醉于这堂课带给笔者的意外和喜悦,而是再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虽已深入人心,但怎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深浅不一,原因就在于教师习惯了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硬拽着学生的思维往教师设计好的轨道上运行,全然不顾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应试教育和规范答题的牺牲品。这样的课堂由于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允许的“标准”范围内活动,稍有逾越,便会遭遇“灭顶之灾”,因而显得单调乏味。这大大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相反,聪明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根据课堂变化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活动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多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进而爱上学习,爱上课堂,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创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交流中闪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看法,敢于交流自己的想法,使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思想在交流中得到统一,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不能把每堂课设计得滴水不漏,也不能让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师心目中的“目标”转,认为学生稍有偏离便是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语文课堂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搬运,而是不断生成的过程。生成让课堂富有情趣,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生成让课堂充满灵动,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品。同时,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我们也欣喜地观察到,学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越来越敢于展示自己,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所思所想,敢于发言,敢于辩论,课堂气氛更热烈,课堂效果也越来越佳。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底蕴,以及对课堂的宏观把控能力,既要对课堂教学有充分的预设,又要善于关注课堂的生成,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和“小插曲”,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把控课堂,让学生能释放鲜活的个性魅力,让课堂在师生的共同生长中释放灵动。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灵动自主和谐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