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亚健康管理的运动干预对策探析

2018-02-26 13:32刘捷
体育师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运动干预亚健康大学生

刘捷

摘  要:目前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较多,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较差,且当今社会智能手机的普遍运用及自媒体的发达,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极其普遍,严重影响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大学生亚健康问题令人堪忧。由于环境、精神、思想、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呈现出躯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等方面的亚健康状态。通过运动干预,不仅能强身健体,减缓疲劳,还能调节紧张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对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运动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6.025

亚健康(sub-health)是20世纪以来国际医学界研究的新思维和新视角。在医学上,亚健康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表现出活力反应能力降低,疲劳增加,适应能力减退等现象,且身心情感方面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呈现出一种低健康低质量的生活状态[1-3]。研究表明,近一半以上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病态和亚健康状态合计占85%,其中病态人数占总体的15%左右,亚健康状态人数占总体的60%以上,而人群中处于健康状态的只占15%。亚健康虽然不是疾病,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表现,WHO认定“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2001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第8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亚健康的英文名被修正为“SUB-HEALTH”,此后逐渐被各领域的人们广泛应用。

总体来说,亚健康是一种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故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成为“第三状态”。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可以分为4种表现类型[4-7]: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及道德(思想)性亚健康。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亚健康状态既可以转变为健康状态,也可以转变为疾病状态,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降低工作、学习效率,甚至削减社会效益。

1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1.1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范存欣和王英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亚健康比例达61%以上,“容易疲劳”“眼睛疲劳”“睡眠不足”等亚健康出现率超过学生人数的70%,大学生亚健康问题令人堪忧[8-9]。

1.1.1 大学生躯体亚健康

主要为不明原因或排除明显疾病原因的躯体慢性疲劳,具体表现为体力不支、腰酸背痛、腿软乏力、无名疲乏疼痛、食欲不振、眼睛干涩、失眠憔悴、缺乏活力、机体功能紊乱、胸闷气短、抵抗力下降、易感冒、易心慌和易口干等症状。躯体亚健康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它虽不同于其他可直接而迅速对身体造成危害的病症,但却是一种不被人重视而严重危害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1.1.2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

主要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和精神不振,具体表现为低沉、焦虑、恐慌、烦躁、不安、担心、易怒、反应迟钝、白天困倦、夜晚失眠、记忆力衰退、不自信、抑郁寡欢、紧张、精力下降等症状。若心理亚健康状态持续存在,则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若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得不到及时改善则会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轻者影响学习效率,重者可引发心脏病或抑郁症等。

1.1.3 大学生社会适应亚健康

主要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不适应感,具体表现为无聊、空虚、冷漠、自卑、自闭、猜疑、无望、无助、烦恼、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师生关系不和睦、缺乏知心朋友等症状。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个性发展多样化,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淡化,而感情饥饿症和社会不适应症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强烈孤独感,甚至走上对社会、家庭和自己不負责任的道路。

1.1.4 大学生道德(思想)亚健康

主要为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和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表现为缺乏义务感、责任感,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等;行为障碍表现为自控能力差以及一些不正常的坏习惯,如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放荡不羁、狂妄自大等;认知障碍表现为不能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易陷入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圈,思维缺乏灵活性、逻辑性等;大学生道德(思想)亚健康不仅不利于自身人格的建设,也会对身边其他人的生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长久以往,很容易被他人孤立,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1.2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

1.2.1 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进入大学,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部分学生未能及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缺乏自信心,未及时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从而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远离父母和家庭,生活上需要学会照顾自己,但是由于其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面对较为宽松的课余时间,不知如何合理安排,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差,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均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2.2 精神压力大

进入大学后,交往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学生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经验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交际困难,容易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再加上目前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市场不景气,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等,导致许多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缺乏安全感,精神负担加重,有的甚至会产生烦躁、恐惧、无助、焦虑、自卑等心理;另外,人格不完善导致的特定阶段心理素质的脆弱和个性缺陷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又一诱因,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对挫折和失败缺乏心理准备等使大学生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10]。

1.2.3 思想发育不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缺陷,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思想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社会公益意识淡薄,缺乏敬业奉献、乐于助人、宽厚仁爱等思想道德品质,在思想上背离社会伦理规范的要求等,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心理失常,危害他人及社会的利益。

1.2.4 生活习惯不良

大学生在校学业繁重、自制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营养知识欠缺、膳食安排和习惯不合理等问题突出,饮食不科学(如盲目节食、营养素摄入量偏低或不合理等)、生活无规律(如饮食无规律、作息无规律等)、休息不足(如经常熬夜、用脑过度等)等让本该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陷入亚健康的怪圈,处于营养不平衡和营养不良状态会造成大学生全身性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从而对其生理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1.2.5 缺乏体育锻炼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不重视,使自主锻炼的习惯难以形成,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使大学生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各种学习和测试中,过少的运动量难以促进血液在内脏器官中的循环流动,致使脑细胞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导致头晕头痛、反应迟钝、胸闷气短、学习效率低下、精神不振等一系列亚健康表现。

2 大学生亚健康管理的运动干预对策

2.1 运动干预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2.1.1 运动干预有益于躯体健康

强健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变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躯体健康。

科学的体育运动不仅对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等具有良好的功效;而且能够提高心肺、肝脏和肾的功能,全面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变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体育养生对增强体质、消除疲劳、调整心理、促进健康等具有良好功效,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还能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2.1.2 运动干预有益于心理健康

适度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疲劳、紧张等不良状态,而且能够缓解压抑、焦虑和抑郁,提高人的精神状态。

体育运动通过向身体输入感觉信息,促进体内“内啡呔”的释放,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感;增加脑部的血液流量,提高机体唤醒水平,对摆脱烦恼、改善心境具有显著的治疗和调节作用。此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磨炼意志,提高自信心,并能缓解紧张,减轻应激反应。

2.1.3 运动干预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水平

經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与人合作的个性和坚忍不拔的健康人格,群体活动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消除孤独感,并使心情愉悦,获得满足。

体育锻炼能高度协调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一方面,体育锻炼改善人的生物状况和机能,奠定适应社会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弥补和纠正因生物功能或社会功能形成或产生的“ 亚健康”。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可以增加大学生与同学、老师、教练间的交流,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2 亚健康管理的运动干预对策

亚健康管理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有效利用资源来实现从亚健康状态到健康状态的转化[11]。体育运动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强壮体魄,舒展身心,缓解疲劳,同时能够调节紧张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首次提出运动处方的概念。运动处方即医师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病人的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运动时间等,并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等,以此来改善病人的身体状态。

2.2.1 采用运动处方改善亚健康状态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改善可以采用运动处方的方法。

2.2.1.1 选择合适的运动种类

运动处方的种类主要有耐力性(有氧)运动、力量性运动及伸展运动和健身操。耐力性(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理想体重、保持身心健康;力量性运动有助于肌肉力量的恢复及肢体形态的改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主要作用是放松精神、消除疲劳,改善体型,防治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因此,大学生应选择以低强度有氧耐力性运动为主,改善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以力量性运动为辅,增强肌肉力量,强身健体;同时通过太极、体操等来愉悦身心、摆脱烦恼。

2.2.1.2 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大强度运动时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70%-80%VO2max),运动时的心率约为125-165次/min,中等强度运动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运动时的心率约为110-135次/min,小强度运动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以下,运动时的心率约为100-110次/min。在实践中,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亚健康程度来选择适宜的运动强度,一般可选择中等强度运动。

2.2.1.3 选择合适的运动持续时间

此外,对于大学生来说,每次运动持续20-45分钟对于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较为适宜,对于运动时间的选择来说,高血压患者应避开早、晚,其他则无特殊要求。运动频率以每周三次或以上为宜,同时结合每次运动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个人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对运动的适应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2.2.2 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运动热情

首先,学校应优化体育教学改革,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构建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将“终身体育”作为大学体育的最终目标,使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体育技能发展。

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兴趣,有效提高学生业余体育文化质量,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整心态,缓解压力,积极地面对生活。

再者,学校应积极举办体育比赛、体育项目表演、校园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劳逸结合,在学习的同时释放压力、振奋精神。

参考文献:

[1] 赵晖,梁媛,薛飞飞,王智瑜,李淳. 亚健康状态的评估、诊断现状与对策[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04):8-10.

[2] 王育学. 亚健康问题纵横谈[J]. 解放军健康,2005(1): 6-9.

[3] 童文琴,施国惠. 大学生亚健康研究现状及进展[J]. 中国健康教育,2015(12):1173-1174+1191.

[4] 吴洁,梁磊. 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26(2):206-207.

[5] 周伟洁,毛晨峰,王晓培等. 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5(08):805-808.

[6] 张晞.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及预防[J]. 当代体育科技,2015(02):38-39.

[7] 左燕,左群. 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 武术研究,2016(01):124-126.

[8] 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5, 21(4):390-391.

[9] 王英,陈清. 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横断面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 8(9):738-740.

[10] 李琳. 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 亚太教育,2016(11):41.

[11] 陈霄. 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卫生软科学, 2010, 24(3):229-231.

猜你喜欢
运动干预亚健康大学生
跟踪导练(一)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跟踪导练(一)
青年人群亚健康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探讨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