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
人物是文本的主要元素。与人物对话,是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题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主动搭建平台,通过多种方式走进文本人物,了解文本人物,继而让文本人物真正“活”起来,为进一步解读课文奠定基础。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课主要讲述了在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双臂,护住4名学生,自己却献出宝贵生命的先进事迹。本文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借助环境、言行与侧面等描写,浅析与人物对话策略,以便参考。
一、借助环境渲染,衬托人物形象
(多媒体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师:地震一般都是突如其来,时间很短,往往只有几分钟,但在课文里却用四段话进行描写。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笔墨呢?
生:主要是渲染一种紧张气氛。
生: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感觉到情况越来越紧急,根本就容不得谭老师考虑。
生:主要是突出当时气氛紧张,而就在这紧张气氛中,谭千秋老师却主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样更能体现谭老师的高贵品质。
…………
师:描写危急环境,主要是突出谭千秋老师那种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从写作手法上来讲,主要起到环境衬托的作用。
【思考】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一句句读,结合想象感知当时危急形势,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地动山摇”“重重地砸”等关键词语进行边读边悟;与此同时,还借助视频方式,营造身临其境的场景,唤醒学生内在情感體验,继而让他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方式读出情感,读出画面,以便真正明白文本环境描写对人物所起的烘托作用,为更深层次理解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二、借助言行刻画,勾勒人物形象
(多媒体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这里有个关键动词“撑”,你们在下面试着做一做这个动作,同桌讨论一下,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在下面做“撑”的动作,然后同桌讨论。)
生:这个“撑”,感觉像母鸡抱小鸡一样,全方位防护。
生:谭老师这个“撑”的动作,说明了他愿意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压力。
…………
(多媒体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谁来模拟读一下这句话?
师:你们从这一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谭千秋老师内心的着急。
生:我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
…………
师:是的,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这里作者抓住谭千秋老师言行描写,重点塑造了他奋不顾身的光辉形象。这是一种大爱。
【思考】在这部分内容里,主要是通过言行描写来衬托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教学中教师先扣住动词“撑”,让学生通过表演示范,结合朗读讨论,从中了解谭千秋老师是在用全身力气给学生撑起一片安全天空;接着又通过语言描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谭千秋老师内心的急迫,继而从中感受到谭老师那种高大形象。这一种表达方式,也属于正面描写。
三、借助侧面烘托,塑造人物形象
(多媒体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你们读一读,这一句话中也有个“撑”,仔细想一想,这里的“撑”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谭千秋老师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其目的是想要保护学生。
师:这说明谭千秋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生:谭老师爱生如子。
生:谭老师舍己为生。
(多媒体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指生读。)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与其他老师的话?
生:获救学生是当事人,这更有说服力。
生:这更能烘托出谭千秋老师的高贵品质。
…………
师:学生是被谭老师救的对象,其他老师是他同事,与他朝夕相处,更有说服力,也更有代表性,这能从不同角度烘托出谭老师的高大形象。与正面描写相比,属于侧面描写。
【思考】对于这一部分,与故事内容关联不大,但却能从侧面感知谭老师那忠于职守、体现爱与责任的深刻内涵。这种侧面烘托更需要引导学生用心感知,并揣摩写法,学会迁移,从中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让他们在深刻感悟中接受一次精神洗礼。
总而言之,文本人物是学生解读文本,与作者、编者进行对话的重要抓手。只有扣住重点,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环境、细节以及侧面等描写,以便在真正让人物“活”起来的同时,也能透过人物真正走进作者,走进主题,为更深层次感悟文本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
实验小学集团人民路校区)
■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