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兆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与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夯实文化自信的教育。如何做好“底色教育”,如何从学校育人的角度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
哈尔滨市公园小学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铺就底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课程建设为纽带,整合学校教育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中华国学经典教育,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系列化,努力探索“被学生所认知、所认同,并被认真践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路径。
一、“有根有底”的课堂教学
我们一直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根基是课堂,以课堂教育的形式开展下去才有其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我校一直开设以中华国学经典内容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但由于缺少系统的教材,即使是举学校教师之力,编撰出的校本课程教材也仅仅是国学经典内容的荟萃,缺少文化的内容,学生仅仅停留在单纯地背、简单地了解上。如何让学生系统化、梯度化、广泛化地学习经典内容,感悟优秀传统精华,学校一直在思索。直到我们看到《中华国学经典》这套学本。
《中华国学经典》这套学本具有知识的广泛性、内容的系统性、形式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承性等显著特点。我校把这套学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的专用教材,形成了国学经典“四有课堂”,即:有专用教材、有专课、有专职教师、有专项评价。这“四有”充分地保证授课的质量。课堂上,教师通过《汉字寻根》这一专题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汉字起源的兴趣;通过《词语妙解》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兴趣;通过古诗词,了解历史故事,知道历史人物……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深刻感受到这本书丰富了教学内容,让经典以立体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爱学了,知识更广了,感悟更深了。
结合我校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智能评价体系”,对学生国学经典的学习情况进行面对面、一对一地评价,促进学生扎实有效地学习。
学校也重视《中华国学经典》课的研究与引领。在“哈市2017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莅临公园小学进行参观考察时,张晓慧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而扎实的中华国学经典课。课堂上学生吟诵,师生讲故事,从“汉字寻根”的角度感受“孝”的内涵。二年级的学生不仅能背诵所学《三字经》内容,了解历史人物,知道人物故事,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伟大的中华精神。
在哈尔滨市“烛光杯”信息技术与学科创新融合大赛中,我校张晶老师利用触摸一体机、智能手机,在网络环境下呈现了一堂《汉字寻根》课,将“陶、瓷、砖、瓦”的前后演变、内涵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挖掘。
这样的展示引领课,学校都以团队研讨的方式进行,通过一节课带动一个团队,带动全校经典课的教学。
“有根有底”的课堂,避免了简单背诵,避免了“繁、难、偏、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走得更扎实。
二、“有声有色”的学年特色
因为《中华国学经典》课程的有效落实,教师不仅体会到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实施的必要性,也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增加学习途径,将“学”与“行”“记”与“悟”相结合,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走进学生心里。
我校的5个学年各具特色,分别起名为律动、雅致、诗意、韵律、书香。每个学年特色都与经典紧密相连。
如,二学年是雅致学年,教师期望在经典浸润的教育中,学生能举止高雅,心志高远。他们开展“国学大讲堂”,向学生展示“国学”情境,讲授“汉文化”,将《千字文》《论语》等国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好玩有趣,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开展古文诵读比赛、成语接龙大赛,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公园好声音之古文新唱”。学生写经典、悟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尽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体验到读经诵文的愉悦。
如,五学年是书香学年,在班级特色建设方面,教师打造“名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学生自主地选择文人墨客、政治家、军事家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人物特点等,背诵他们的诗词,用历史名人卓越的人文素养来塑造学生人格。像诸葛亮班的“静思、节俭、善学、惜时”,范仲淹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深深地熔铸到了学生的心中。
“有声有色”的学年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心里。
三、“有情有意”的学校特色
传统文化的普及意在“知器”,重在“明道”。“知器”与“明道”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创设中华传统文化环境、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中,是我校以经典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的初衷。
墙壁文化述经典:让每面墙会说话,让每个角落会育人。我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可见的形式展现在墙壁上。仅三年级的楼廊墙壁上,就有“古韵流芳荡激情”“国粹经典画古今”“盘中诗影中国风”等内容。
国学知识比经典: “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是因为……”“惨惨、清清、寻寻、凄凄、冷冷、觅觅、戚戚,请把这几个词正确排序。”在“读经典 国学知识大赛”现场,必答题、抢答题、表演题,题题紧张,场场热烈。场上入选的学生是经历了“读书积累看字数、国学知识看成绩”的选拔才光荣地作为班级代表参加决赛。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古诗词,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领略经典诗文的无穷魅力,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
自主展示演经典:在公园小学,每天中午都是热闹的,也是高雅的,更是自主的。夏季在操场的“巴学园”小舞台上,冬季在教学楼的展示厅内,都会看到学生天真的表演。低年级说、唱、吟、诵经典诗词,中高年级又有不同,孔子班用话剧的形式演绎孔子一生,刘禹锡班将作品《陋室铭》编成歌曲进行吟唱……学生或慷慨激昂、意气风发,或声情并茂、神采飞扬,他们用真情演绎经典。
学生在诗词中领略美、感受美,在诗词中陶冶心灵、净化情感,他们的心灵静静地栖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情有意”的学校特色,在润物无声中、在兴趣盎然中、在激情澎湃中,让中华传统文化点燃了每位学生的心灯。
四、“有滋有味”的校外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力合一,用学校之力带动家庭、带动社会,也是我們一直努力的。
教师利用《中华国学经典》这本书背面的二维码,引导家长下载了音频资料,跟孩子一起听。学生把国学经典的内容带入了家庭,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方法之一;在班级里建立微信群,每周传一次亲子共同学习国学经典的视频,是方法之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国学经典活动是方法之一……这些方法是引领、是带动。
学校还带领师生走进慧文书院,在书卷中品书香之美,在书香中感受经典文化之美。这样的举措搭建了师生与慧文书院的桥梁。现在每周六,我校师生都会自发地去参加慧文书院的朗读者活动。他们个人读、小组读、师生读、亲子读……他们表演读、古筝配乐读、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是一次积累,更是一次自信的诠释。
“有滋有味”的校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手牵大手”中,开出最绚烂的花。
陈宝生部长曾提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 公园小学正是在“一有再有”中努力做好“三个工程”,打好学生的“底色”。在家里,孩子们为父母端茶倒水、做家务,他们懂得感恩了;在学校,他们遵守秩序、学习认真、礼貌谦和、团结互助。在班级里,有学生吐了,未等教师说话,已经有学生主动帮忙清理;同学之间不小心撞到了,他们不是责怪,而是互相询问对方有没有受伤;送餐叔叔的饭箱撒了,不仅有学生帮着清理,还有悄悄递过去的慰问信……多名学生在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奖;近百名学生参演的《古韵豪情》经典诵读节目代表道外区,在 “哈尔滨市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荣获“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表演奖”,并代表哈尔滨市参加了“黑龙江省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的决赛”;《黑龙江教育》“同课异构”栏目进校园活动来到了公园小学,操场上的千人诵读,功能厅里的国学经典课,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校用经典开启学生智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道德品格,在滋养浸润中“传悠悠文脉,扬浩然正气”!
■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