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彤
摘要:德育是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文章以德育的概念主要说明德育的教育方法和父母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在当代德育产生的问题,为此提出合理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既具有中国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的道德体系。
关键字:德育概念;德育发展问题;德育的教育方式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变革的动因
任何一种事物的变革,从来都不是毫无缘由,自然而然地发生的,都有其深层的动力推动,德育变革也是如此。
(一)社会政治发展对德育变革提出客观要求
任何时候德育都不能超越政治而存在,德育思想和德育观念只能反映某一时代、某一社会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
(二)社会经济发展给德育变革提供了动力
各国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而教育成为发展经济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了教育变革的发展和德育变革的推进,特别是在当代,伴随着知识经济到来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劳动过程中知识科技,道德的含量更多更高,这就更要求教育和德育变革,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和德育质量。
(三)科学技术进步与德育变革
当代社会学科分化日渐精细,以认知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学习方式,这种改变也给人类提出了带有重大意义的伦理道德课题。
三、德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最快的时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一旦处理不好和青少年的关系,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即使在德育教育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育观的转变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即环绕着升学教育的轴心运转。知识点、分数、考试、及格率、升学率成为领导和教师工作中的重点。教师科学研究的走向,力量的配置均围绕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转。现在有些人的认识还存在着急功近利,认为培养学生就是要把学生送到名校,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也是以送学生上名校为标准。由于错误的理解,导致评价一所学校或一名教师的业绩时,看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决定了学校的声誉,教师的奖励和职称晋升。这种错误的意识使教师普遍把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升学成绩放在首位,而将德育养成和行为习惯放在次要的位置。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把教师引导到教书匠的歧路上。
(二)教师观的转变问题
教师的职责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一种认为教师是教书的, 是单纯传递知识的,他所研究的无非是教学问题。当前,在没有完全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束缚下,教师重分不重人的现象极为严重。只要及格率、优秀率,而学生的思想、作风、品德常常无暇顾及,有的甚至認为不是分内的事。有的教师为了自己所教学科的分数,争夺时间,连学生课间十分钟也练题、讲题。这类只传授知识不传授做人道理的教师,在古代称为“业师”即“学业之师”;而另一种不同的观念是教师不仅需要教书而且还需要育人,并且首先是育人。把传授做人的道理放在第一位。
(三)社会观的转变问题
近年来,网络普及每个学生随身带着手机,学生在观看手机上的一些不良视频后,也会进行模仿,产生从众心理,由于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错误的观念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构建现代德育体系工作,首先要确定指导思想,因为它掌握着我们工作的方向,决定着我们达到什么目标、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指导思想明确了,我们就会事半功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确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功利主义盛行和价值多元化带来冲击,现实道德教育偏重政治说教而缺乏相应实效等原因,导致一些领域道德缺失。
(一)德育应从小抓起
日本当代教育家井深大曾说:“对刚开始说话的婴儿,要首先教会他‘谢谢‘对不起。”文明礼貌渗透在人的行为的最基本的方面,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和效果。它蕴含了深层次的启蒙思想,是从人类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中衍生出来的,这才是文明礼貌的真正根源。文明礼貌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讲文明礼貌,让孩子在文明和谐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就会从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逐步懂得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从而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要求。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父母应给孩子树立榜样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和老师的一点一滴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任何时候出现了偏差,都可能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影响。而这些影响有时候会伴随人一生。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做的,不是听父母说什么,而是看父母做了什么。老师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者只有在被教育者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教育才会如同春风化雨深入孩子的内心;其次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就需要给孩子寻找榜样,孩子以什么样的人物为榜样,就决定了他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以及兴趣品位。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榜样。他们就会以榜样为方向,在榜样的身上找到动力。但也要知道,如果孩子树立错误榜样,结果将是非常糟糕的。我们经常能从电视上或者周围看到一些孩子盲目攀比、欺负同学、偷东西、抽烟、打架……这都是树立错了榜样造成的。越是孩子自己身边的榜样,对孩子的触动和影响也会越大;同时不要忽视任何细节,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看到很多我们忽视了的东西。
(三)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
教育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人格受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培养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培养却不可缺失。教育就是后天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格和教育的关系就像是花儿和阳光的关系,花儿有了阳光才能绽放,而没有阳光的花朵是枯萎的花朵。
学校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格教育,“好学生”“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缺乏道德教育的人是危险的。但对道德教育,人们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为在学校安排思想品德课,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进行说教就可以了。殊不知,道德教育需要渗透到孩子的内心,需要教师、父母身体力行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就要教人求真,教人善待一切。
五、总结
总之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现状,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公民层面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构建既具有中国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的道德体系,用道德的力量支撑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赵玉英,张典兵.德育理念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王振宇.适合是最好的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建华.教育的意蕴与教育学的想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邓小华.教育的智慧与情怀[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5]潘友刚,钱立群.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