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发展现代农业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基础。在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认识和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基础上,总结四明山革命老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经验,提出工作启示以供革命老区发展现代农业参考。
[关键词]革命老区;现代农业;农业发展
[作者简介]凌海波(1981—),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农村金融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农村金融。(浙江杭州 3100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河北阜平和西柏坡、山东沂蒙、福建古田、陕西延安和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等革命老区考察,把扶贫攻坚任务进一步聚焦到革命老区。当前,一些革命老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老区还有数量不少的农村贫困人口。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我国83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老区县有357个,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老区贫困村有近4万个,在革命老区县中共有2985万的贫困人口。实现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既是对革命老区历史贡献的积极回应,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如何结合革命老区的实际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情的特色扶贫致富之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色经济课题组针对黄冈革命老区,提出特色农业是老区发展市场经济和脱贫致富之路。汪谦慎结合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岳西县实际,总结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扶持现代农业和发展市场流通“三元驱动”的脱贫致富之路。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浙江四明山革命老区的梁弄镇考察调研,提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经过15年的建设和发展,浙江四明山革命老区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提供了“梁弄样板”。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探析“样板”革命老区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于其他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阐释
(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国在未来二三十年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决定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农村,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忽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2017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为主题,提出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可见,做大做强中国农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效生态、高质量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构架
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是指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区域或地方农业发展的视角,就是要科学、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不仅在生产环节,更要延伸到加工、销售等环节,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值增效。生产体系是指如何从事生产。现代农业应当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从良种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以及农业机械装备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如果是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还应包括农产品的储运和初深加工技术以及营销方式手段等。经营体系就是将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对于区域或地方农业来说,要充分了解当地发展农业的各项生产要素状况,对生产要素进行科学组合,对于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则可以通过寻求政策倾斜、社会参与或者市场化方式达到优化配置。
依托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与其他產业一样,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即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我国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培育上述各类经营主体,将农业的家庭经营、合作社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进而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我国的现代农业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首先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可以实现土地资源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集聚,或者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农户实现小农业户的组织化,从而形成规模经济。
加强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补贴和保护农业是普遍做法。加入WTO后,我国才逐步取消农业税和实行农业补贴与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缺乏经验,但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如粮食生产能够取得连续十几年的增产丰收,和国家的支持政策是分不开的。对于地方农业发展来说,农业支持要结合当地特点,可以从粮食类扩展到特色农产品或主导农产品上,把政府支持促进农业发展的效应发挥到最大。针对我国农业以小农户为主的现状,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把分散的小农户经营纳入社会化农业生产体系中,为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提供必要和有利的便利条件,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四明山革命老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经验
(一)政策支持和政府指导双轮驱动,增强发展动能
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山区,梁弄镇是四明山革命老区的典型山区镇。山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制约,无论在招商引资还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宁波、余姚两级党委、政府陆续出台了加快四明山革命老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对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全力资助,为老区乡镇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强后盾。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基层镇党委和政府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带领全镇人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初具规模和特色,成效显著。
(二)基于山区农业资源优势,优化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在四明山革命老区因地制宜地竞相发展,高经济价值林农产品规模化种植。余姚梁弄镇位于浙东四明山麓,山林资源和水资源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水稻种植面积占比高,但山区种植水稻经济效益低,也不具有规模优势。在政府指导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下,逐渐将大部分水稻面积改作种植小水果类优势特色农产品,形成了樱桃、桑果、杨梅、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建成核心区面积1万亩、辐射面积5万亩的特色小水果产业基地,各类水果高效示范基地30多个,60余种水果品种。余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余万亩,新发展香榧、石斛等经济作物10余种,重点实施茶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整合“四明龙尖”等20 余个茶叶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化、优质化水平。奉化大力推广香榧、蓝莓、车厘子、猕猴桃等主导农产品,积极发展中草药材林下经济,到2020年,将打造香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000亩、大雷山高雾有机农业示范区800亩、竹笋示范基地1.5万亩和水蜜桃基地1万亩。
(三)实施农业升级改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着眼长远发展,对于破坏山区资源环境的农业实施升级改造,推动当地主导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例如,花木四明山区的主导产业,整个四明山区花木种植总面积最多时超过6万亩,年销售额约1.5亿元,但花木经济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浙东绿肺”的生物多样性,污染了宁绍平原的水源涵养地,对四明山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为了推进花木产业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通过补贴从政策上支持农民改单一销售小苗为大苗出卖;推动花木产业“内做精品、外拓基地”,奉化四明山区提升沙堤“花木核心区”、浒溪沿线“五针松长廊”、康岭“精品花木基地”等三大花木产业区,完成外迁3000亩,实现从“卖花木”“卖资源”到“卖生态”“卖景观”的转变;积极发展林特产业替代花木产业,在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的区域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稻米、杂粮以及高山蔬菜产业;在条件适宜地区,适度发展特色畜禽养殖,重点发展优质型家禽、羊、兔等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畜禽品种,利用农地、林地,探索培育林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提升发展浙贝母、铁皮石斛、灵芝等中药材产业,推动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化、精品化、生态化发展。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驻山区,对茶叶、毛竹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增值,农业产业化公司与周边4000多户竹农建立稳固的购销关系,带动了竹农致富;改造茶园,推行统一标准化生产,全力抓品牌建设,高中档茶比例占到近60%,提高了茶产业效益。
(四)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的调整,休闲观光农业在我国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且潜力较大。四明山区发挥特有的林业生态、人文景观等优势,以花卉观赏、水果采摘为切入点,将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农家乐、休闲农庄、旅游景区串点连线成面,全面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春季樱花红枫观赏节、夏季清凉避暑节、秋季乡村养生美食节、冬季雾淞奇景摄影节都是典型的观光农业,“四时皆有节,四时皆可乐”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基本形成。近三年来,形成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40 余个,拥有3A级及以上景区5个,民宿集聚区5个,总接待床位约1700张。2017年,四明山区域旅游总人数达43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58亿元。梁弄镇的全年水果链从4月份的樱桃、紧接着桑果、随后是6月份开始的杨梅、葡萄、梨、直到10月份的柿子、11月份的雪枣,一年四季客人来到山上都能吃到,拓宽了果品销售,提高了知名度,带动了果园观光采摘和休闲旅游。农业休闲观光不仅实现了农业本身的增值,带来的游客也激活了当地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五)政府主导开展农业保险,降低当地支柱特色农产品风险
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农业收入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具有规模的现代农业来说,特别在革命老区,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通常較高,亟需加强风险管理。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产品创新,推出果品类气象指数保险,优化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服务,大力发展旅游综合保险,有效降低了当地支柱特色农业的收入风险。如樱桃种植是四明山革命老区的特色农业和观光旅游支柱产业,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创收来源,但易受低温和连续阴雨等天气因素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就无法保障,严重挫伤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在当地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基于扬花期气温和降雨量对樱桃产量影响的历史数据,成功开发了樱桃气象指数保险,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给予50%的补贴。
三、对革命老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启示
(一)上级政府务必重视和加大支持,当地政府务必领导得力
一般来说,革命老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一般,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一般来说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具有发展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的优势。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有能力也应该加快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革命老区所在地的省、市、县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加大政策倾斜和对口帮扶,优先解决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网络等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其次是人才支援、项目支持和技术服务等。老区所在地的基层乡镇政府要配备能干事的得力干部,熟悉当地资源禀赋,能够引领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发展包括农业在内的地方经济。
(二)坚定农业的产业基础地位,发展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特色现代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其他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主要依赖县域农村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革命老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优先从现代农业起步,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都要把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放到重要地位。基于这样的认识,革命老区发展现代农业要充分发挥老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着眼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升级改造提高支柱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将稀缺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老区农民可持续收入来源。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实现农业提效增收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延伸和农业的观光休闲旅游等多功能开发,使得现代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成为一个覆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庞大体系,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革命老区发展现代农业要突破传统将农业仅局限在农产品生产阶段的认识,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在生产阶段实现现代化,也要求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初深加工和市场营销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降低和提效增收;还要开发农业在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进而为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更高的效益和更多的收入。
(四)扶持和依靠新型农业主体,增强农业经济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生产经营主体。革命老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扶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将支持的对象聚焦到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支持农业产业化公司,重点是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完善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等方面。
(五)做好农业投入支持和风险补偿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吸引力
现代农业通常具有适度规模性,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或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主要形式,相对传统农业来说,在资金投入额度上要高得多,风险损失也要大得多。革命老区以林业类农产品居多,资金投入产出周期相对更长,而且多属于特色农产品,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损失也较大。为了提高农业产业的吸引力,需要加大对农业支持和风险补偿的力度,在现代农业投入资金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以及农业风险损失补偿等方面需要将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发挥财政补贴和信贷、保险等金融手段的协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J].中国经济报告,2017,(12).
[3]湖北省社會科学院特色经济课题组.我国革命老区传统农业的新突破——湖北省黄冈市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江汉论坛,2000,(8).
[4]汪谦慎.特色资源开发、现代农业扶持与市场能力培育——革命老区岳西脱贫致富的“三元驱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