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贞山 王葳
[提 要]“山江湖”工程开启了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探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需要以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新制度、新机制、新尝试和新实践为牵引,打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样板。一是创新自然資源管理体制,推进资源管理制度先行先试;二是创新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样板;三是创新绿色发展市场体系,加快绿色化经济体系建设;四是创新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绿色发展评价体系。
[关键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创新
[作者简介]钟贞山(1972—),男,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智库研究;王 葳(1995-),女,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文化教育。(江西南昌 330031)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提出,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赋予了江西更大的责任、更高的期许。2016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首批福建、江西、贵州等三省作为试验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须在实践中落实好江西省委关于提出的“在保护绿色生态上、在发展绿色经济上、在完善绿色制度上、在弘扬绿色文化上打造样板”,率先在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空间开发制度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等方面实验取得积极成效,推进“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造一批典型经验。
一、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先行实践探索
(一)“山江湖”工程建设开启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先行实践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省委省政府启动了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的全面科考,启动了“山江湖”工程,达成“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理念共识;山是源,江是流,湖是库,山、江、湖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体现了山江湖工程开发治理的系统论思想,开始了示范实验,成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江西思考;90年代以来,山江湖工程全面推进,着力推进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等9大模式,充分体现了治山、治江、治湖、治穷的辩证统一,系统工程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机结合,成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江西创造。
(二)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理念探索
进入新世纪,江西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江西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从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到“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推进“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战略,为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供鲜活的江西共识。
(三)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创新生态主体功能区制度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成为江西人民的迫切愿望。统筹规划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等领域推进了人与社会和生态两大系统和谐共进的江西实践。
(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新探索、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江西人民奋力迈出“发展升级、绿色崛起”的新步伐。江西决战5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号角已经吹响,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大幕已经拉开。新常态发展升级再出发,新作为绿色崛起再发力,积极探索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时不我待,重任在肩,自觉担当起了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示范表率,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江西经验。
(五)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江西)”建设是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新尝试和新实践
进入新时期,江西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中勇立潮头,江西的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勇担美丽中国的领跑者,着力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资源管理使用、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开发保护、环境治理体系和绩效评价考核等制度建设,推动各项制度先行先试,形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明形态再认识
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形成生态自觉与发展自觉相统一,生态自律与发展担当相统一。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较高的道德伦理标准与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统一、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文化成果,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
(一)消除认识误区,凝聚大众共识
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需要思想先行,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是一个建设过程,也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认识误区的过程。
一是误认为生态环境基础好就意味着生态文明的程度高,资源紧缺型地区较资源丰富地区更难建设生态文明。一个区域生态文明的程度既是区域内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也是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程度和人的价值观与道德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生态环境基础好、资源丰富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之一;相反,资源环境禀赋低的地区更能激发绿色化发展能力,建设更高程度的生态文明,如以色列、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二是误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会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度。片面理解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就是提倡少投入、不投入、不开发、不利用,以不发展或慢发展来达到节约和保护的效果。相反,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误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技术问题而忽视价值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价值问题。美丽中国不仅表现为山美水美,更表现为人更美。实现人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与思维方式以及人生活方式转变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互融共进;只有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价值关系,才能使技术创新与利用不偏离方向,构建山美水美的图景,建设绿色发展的科技体系。“生态文明则是发展的上层建筑,包括人与环境的耦合关系、进化过程、融合机理、和谐状态”,[2]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法制健全、技术创新和文化复兴过程,更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二)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和生态两个系统和谐共生的物质精神成果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建设累积的文明成果。生态文明终究是人的文明成果,脱离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建设的生态文明只能是原生态文明,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为基本遵循,是人在生态和社会两个系统中相互依存、协同共进、共处共融、和谐统一的文明形态和物质精神成果,协调处理共时人、代际人的公平正义和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人是这两个系统的主体能动力量,人在自然系统中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系统中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像期待别人关爱自己那样去关爱别人,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关爱他人(当代人、代际人)就是关爱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人既是生态系统的能动力量,更是社会系统的主体力量,维护生态平衡、遵循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在生态系统中应尽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维护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和谐平衡,既表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成果,又展示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将更加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学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第一要务
在推进绿色发展中创造“江西样板”的建设经验和典型示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科学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扭转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直面解决上述突出矛盾;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理念先进、制度创新、监督有力、道德实践的实验高地。树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创造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的先进经验和示范样板。
提升经济社会生态化发展能力是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的关键。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并不是片面地封存资源停止发展,而是通过发展绿色技术和资源循环与替代技术有效节省资源,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升生态化发展能力,做到发展速度与质量不减,只减少了资源消耗。提升生态化发展能力推进污染防治,使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制度体系建设的启示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思路清晰,任务明确,需要我们大胆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千头万绪,涉及面广、领域多。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江西)建设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使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贯穿起来,以点带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并以此为主线,以“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打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样板,以新政策新尝试和新实践为引领,推动制度体系创新重点突破,影响全程,带动全局。
(一)创新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推进资源管理制度先行先试
以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先行先试为突破,带动资源管理体制创新,激发自然资源管理活力,在保护自然中实现自然价值增值和自然资本积累,得到价值回报和经济利益。
一是起草制定《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级管理制度》(江西),分清全民所有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和各级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和空间范围,明确国土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实现确权登记。创新自然资源全民和集体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实现形式。
二是试点成立省市县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分别行使各级政府所有的各类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出让权,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
三是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天然林保护制度、湿地保护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紧缺资源征税制度,对水资源、能源资源消耗采取价格调控,实行累进加价和梯级价格改革,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实现形式,如开展东江源、赣江源水环境补偿制度试点。
四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和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制定《江西省资源分类回收利用标准》,推广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如“猪沼果”模式,支持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建筑、农林废弃物和餐厨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建设“城市矿山”示范基地,开展省级、市级循环经济园区创建,完善和落实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试点制定《关于支持废弃产品回收的管理办法》。
(二)创新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样板
一手抓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手抓环境治理制度创新,制度建设与制度与考核督查机制建设相结合,两手都要硬。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惩罚制度,遏制污染无证排放、超标排放、私采乱挖、垃圾围城、垃圾进村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制定《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使用规范》《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技术标准》,实现环境治理城乡全覆盖。
二是建立政府购买环境保护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清单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回收病死畜禽、化肥农药包装物和农膜等,建立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机制,培育农村环保市场主体。
三是建立“五河一湖”污染防治区域协作制度,健全“河长制”区域合作联动机制,试点设立“省水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大队”,实施纵向监管到底。
四是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完善污染排放标准体系、污染排放管理办法和污染排放许可制度,建立排污许可与缴纳排污税相挂钩的机制,试点建立环保、监察、检察、公安等部门联合互动的城乡环境监管中心,实施环境保护执法横向到边,健全环保举报、听证、舆论监督制度。
(三)创新绿色发展市场体系,加快绿色化经济体系建設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化服务经济。积极推进互联网+,培育电子商务聚集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优先推动绿色化工业升级发展,完善和落实绿色化产业支持政策,培育和建设相当数量的绿色化产业集群,支持培育环保市场主体,推行用能权、碳排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
二是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建立“江西省绿色发展公益基金”,接纳企业、组织和个人赞助,制定“企业、个人赞助绿色发展公益基金抵扣有关缴税的管理办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三是建立绿色产品体系,试行建立“江西省绿色产品和消费奖励补贴办法”,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与特色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现代种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养殖业与旅游、物流等的深度融合。
四是制定绿色化生产和经济绿色化发展的政策支持措施,引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设立绿色化发展研究专项,重点支持绿色化科学技术研究、对策研究和文化与服务创意研究,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提升绿色化生产工艺、对策研究、创意产品与服务的水平。
(四)创新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绿色发展评价体系
根据各县市的基础和条件,分别开展考核评价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2-3年内逐步实现全省覆盖。
一是建立“江西省市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作为市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市县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制定“江西省县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
二是制定“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在县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在试点县市推进土地、森林、水等3种自然资源核算工作,定期公布核算变化状况,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三是建立党政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制定实施意见,审计土地、森林、水等3种自然资源的变化状况;实行县市党政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制,完善“江西省环境保护督查巡视制度”,推进环境保护督查巡视监察常态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组织编写.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黄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