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康
摘 要:从教育学角度出发,要掌握德育规律须从德育过程入手。本文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特点和现阶段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及内容,对中小学生德育过程形成作了详细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几点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只有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过程;规律
我们在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中,掌握德育规律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科学依据,揭示德育规律就必须从德育过程入手。学生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它的实质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方向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质的教育。我国现行社会德育的实质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习总书记德育思想为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是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总纲,以《学生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主要内容,对学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品质的教育。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对年轻一代在教育方面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并且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以及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三个要素构成,三者缺一不可构成德育过程。由于德育活动使德育各要素之间发生相互关联,从而形成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但是最基本的矛盾是德育任务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应从教育学的角度逐步探索到解决德育过程基本矛盾行之有效的经验,揭示出事物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成为德育过程的规律,一般地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规律。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活动和交往是人们思想品德的源泉,是德育过程的基础,但又不是所有的活动与交往都符合教育要求,并且都有教育意义。教育者必须根据德育任务的要求,按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地组织活动和交往,人的道德观点和行为不是从遗传中得来的,而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中学习模仿获得的,正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
2.学生思想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外部的,要把它们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就必须依赖学生自身内部的心理矛盾,学生心理矛盾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德育任务和实现任务的德育内容同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提出既不脱离学生实际,又要略高于现实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德育任务,并促使外部的要求转化为个体内部的要求,从而引起学生原有的品德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品質和新的调控机制。教育者要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品德结构,以“自己的方式”来选择和接受外界的影响,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3.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的规律。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基本心理要素,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人的品德结构。但每个人知、情、意、行的具体内容不同,在主观世界中的地位和组合情况不同,便形成了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特点的不同的品德结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品质。而任何思想品德又都是知、情、意、行这四要素及其相互间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不断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由不适应到相对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另一方面,又要依据学生品德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最需要、最迫切、 最奏效的一方面为突破口,作为德育过程的开端。
4.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规律。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会出现反复情况。只有当学生不只一次的、反复地完成一些行为;并根据经验和实践,深信他的道德规范是正确的,这种行为已成为他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说他形成了某种道德品质。至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则需经过长期反复的过程。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长期反复、逐步提高形成的。
5.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步更新。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今天,发达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受教育者采用新的教育手段的同时,网络上负面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内容又在侵蚀着受教育者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良好思想品德,这也就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德育过程的要求。 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巧妙的施行德育教育,让其不知不觉地深受感染,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