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琳
摘要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业工程中机械化程度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农业工程中机械化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机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174-01
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解决农业生产领域的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工程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中仍然存在深层次的阻碍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应对影响和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工程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1 农业工程中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发展方向存在偏差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单元的特点,目前小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和推广比较顺利,农用机械的使用范围和投入农业生产的机械数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大中型农用机械的发展速度仍未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形式为生产单元,其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撑购置和使用大中型机械设备。我国农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不具備雄厚的经济实力,而财政补贴政策的落实和资金到位情况存在不足,因而虽然农户通过小范围的合资形式能够解决小型农业机械的购买问题,但仍无法解决购置大中型机械设备所需的资金。同时,农户也缺少足够的技术支持对农业机械进行维修和保养。上述问题均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在需求和实际能力上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出现了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1.2 发展水平存在地域性差异
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仍处在发展初期,由于不同地域间自然禀赋和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以及生态基础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所需要的农用机械并不相同。部分地区仍存在劳动力过剩或者对土地利用不足的问题,导致农民收入偏低,限制了农用机械的推广应用[1]。我国东南沿海农民的经济实力较强,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导致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1 调整产业结构
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时,要充分结合各地的经济实力和生产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按照各地区不同的生产需求,使用不同的机械和技术,以真正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继续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加大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实现各地区农业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2.2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设备
在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用机械,合理安排农用机械投入生产,避免机械设备闲置。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促使农民解放思想,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2]。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工序中尽可能使用农用机械进行生产作业,突出机械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畜力和人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技术扶持,及时维修保养机械设备,让农用机械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农机发生故障后被闲置。
2.3 加强农业机械化设施的配套建设
大中型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在促进农业向机械化生产方向发展的同时,还能够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因而有关部门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各项配套工作的开展,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农业部门应与各级政府相协调,争取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3]。政府部门应为农机厂及维修站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促进农用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将逐步推进,应不断融合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4],促进我国农业工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我国农业工程中机械化发展的水平和应用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在战略层面对农业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调整,并继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给予技术支持以及经济补贴,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现代机械化方向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安静.农业工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河北农机,2016(6):22.
[2] 郑毅.农业工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7,34(12):164.
[3] 阙顺宇,孙晓栋,谭钞.农业工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机,2016,47(12):12.
[4] 白学峰,鲁植雄,常江雪,等.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7,39(10):256-2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