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地区油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2018-02-26 17:32朱峰曾天武彭巍巍邓晓媛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油茶防治措施病虫害

朱峰+曾天武+彭巍巍+邓晓媛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對油茶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江西赣北地区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部分林农、大户和民营企业纷纷参与到油茶造林和开发的热潮中,油茶种植面积连年递增。但随之而来的油茶病虫害问题成了制约油茶发展的瓶颈。本文对赣北地区地理、气候条件和油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进行初步探析,旨在提高该地区油茶病虫害防治水平,对该地区发展油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油茶;病虫害;防治措施;江西赣北

中图分类号 S435.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129-03

油茶(Cameliia oleifera)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木本食用油树种,茶油是世界公认品质最好的食用油之一,其栽培及利用历史有2 300年之久。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和VE含量均高于橄榄油,特别是茶油因其具有抗癌防病、养颜护肤和保健等功效,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目前,国内外市场茶油供不应求,茶油还可以进一步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生产多种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药保健、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入,又能缓解我国耕地压力和粮油供需矛盾,减少对食用植物油进口的依赖,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还能绿化荒山,维护国土生态安全[2]。

油茶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常绿树种,其树干光滑、叶片革质,耐火性较好;由于树体不高,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油茶对立地条件要求也不高,耐干旱、贫瘠[3]。但病虫害对油茶生长危害很大,油茶病虫害造成油茶落果、叶片脱落、枝干枯死、根系腐烂等,严重影响油茶的产量和生长。据调查,赣北地区每年因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在15%~25%,成为制约油茶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发展木本粮油产业的高度重视,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种植油茶的奖补政策,林农、大户和企业参与营造油茶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油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粗放管理、重造轻管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油茶病虫害轻防轻治,既对油茶产量和生长带来影响,又会挫伤油茶种植户的积极性。笔者根据近年来对赣北地区油茶病虫害的调查,对油茶病虫害的主要病因及发生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科学的防治措施,以为油茶种植户提供参考。

1 赣北地区气候、环境对油茶病虫害的影响

赣北地区泛指江西省九江全市、上饶的鄱阳和景德镇部分区域。该地地处东经113°56′~117°06′、北纬28°47′~30°05′。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倾斜,平均海拔32 m(九江市城区海拔20 m)。赣北地区国土总面积2 382 323.9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 361 939.0 hm2,占57.17%。该区域有8个县区在鄱阳湖周边,占鄱阳湖面积的75%,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年降雨量1 300~1 700 mm(5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平均雾日在16 d以下。季节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由于赣北地区沿湖(鄱阳湖)、沿江(长江)、傍山(庐山)的特殊地形,造就了该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风大、雨水多成了该区域的主旋律。鄱阳湖周边县区尤其是春季和秋季雨水较多,春、秋季的季风、夏季的台风等因素,易造成油茶病虫害多发,要特别加以防范。

2 赣北地区油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现状

我国油茶病虫害种类很多,已知的病虫害有数百种,其中病害50余种,虫害300余种[4]。据调查,在赣北区域危害严重、带来较大损失的油茶病害有炭疽病、白绢病、烟煤病、软腐病、半边疯、茶苞病等;虫害有油茶毒蛾、尺蠖、油茶刺绵蚧、茶蚕、茶梢蛾、油茶象、蓝翅天牛等。每年因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在15%~25%之间,个别受灾严重的地方在30%~40%之间。油茶病虫害的发生由于受油茶品种、栽培环境、气候条件和经营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地发生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油茶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早防治,把损失降到最低。

3 油茶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赣北地区油茶病害以油茶炭疽病、软腐病、白绢病、烟煤病、半边疯和茶苞病为主,占该区域油茶病害的90%以上,往往造成油茶植株落叶、枯萎、落果,甚至全株枯死,严重影响油茶的产量和生长,对油茶危害极大。

3.1 油茶炭疽病

3.1.1 主要症状。油茶炭疽病是我国油茶产区的一个主要病害,在赣北油茶产区发生面积较广,主要危害油茶叶、枝梢、花蕾和果等部位。通常在4—5月开始发病,7—9月蔓延最快,8—9月落果最多,9—10月病菌危害花蕾,使其脱落。油茶炭疽病危害面积大、发病期长,常发生在未革质化的夏、秋梢及其嫩叶、叶芽、花芽苞片基部、果实果皮上。以果实受害最重,发病时果皮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大为黑色圆形病斑,引起落果,通常落果率15%~25%,严重时可达40%左右。

3.1.2 防治措施。一是进行林业技术管理,清理林地,清除油茶林中炭疽病病株、病叶等病原物。二是对油茶林进行整形修剪、疏删,以保持林内通风采光,降低林内湿度。三是化学防治:①在早春新梢生长发病初期喷洒1%波尔多液防护,防止初次侵染;②每次用70%甲基托布津900~1 350 g/hm2兑水喷雾,每隔10 d喷1次,共喷3~5次。③在6—9月果病盛发期,每15 d喷1%波尔多液或0.3 °Bé石硫合剂1次。

3.2 油茶软腐病

3.2.1 主要症状。油茶软腐病,又名油茶落叶病,在我国油茶产区均有发生,是赣北地区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油茶的叶和果,引起大量落叶、落果。油茶发病初期,叶片在晴天呈萎蔫状下垂,而阴天或早晚均能恢复正常状态。随着病害不断加重,植株逐渐失去恢复能力,在叶尖、叶缘、叶中部或叶基部产生针头大水渍状黄色圆点。在阴湿天,病斑迅速扩大,形成颜色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造成油茶软腐和叶果脱落。赣北地区由于4—6月是多雨季节,气温适宜,也是油茶软腐病发病高峰期。秋季10—11月,如出现秋雨连绵,将会出现第2个软腐病高发期,要注意防范。endprint

3.2.2 防治措施。采取營林管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一是加强苗圃地管理,重点防止苗木被病害侵染,苗圃地要选择开阔向阳、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二是加强对油茶林分的改造。对过密林分,要进行疏删和整形修剪,保持林内的通风采光。三是清除越冬油茶的病部。在冬季整形修剪中,清除油茶感染病害的枝、叶和果,统一焚烧。四是化学防治。①用96%恶霉灵3 000~6 000倍液(或30%恶霉灵1 000倍液)细致喷洒苗床土壤,用药量为3 g/m2左右。②发病初期喷洒0.8%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3.3 油茶白绢病

3.3.1 主要症状。油茶白绢病又称菌核性根腐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在我国长江以南各油茶产区分布较普遍,苗木受害严重。油茶白绢病在赣北地区一般3—4月开始发病,此时正值赣北地区的雨季,低温湿气重,油茶苗木和油茶树容易感染白绢病菌;7—8月为发病盛期,9月基本停止扩展。染病的油茶苗木,病害多发生于接近地表的茎基部或根颈部,初期叶片逐渐凋萎脱落,根颈部皮层出现暗褐色斑点,随后扩大呈块状腐烂病斑,全株枯死,容易拔起。病部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在潮湿的环境下,大量白色菌丝蔓延到苗木茎基部以及周围的土壤和落叶上,并沿土表伸展,最后在病株根颈部及附近浅土中的菌丝上逐渐形成油菜籽状或泥沙状的小菌核。

3.3.2 防治措施。主要采取营林措施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一是加强苗圃地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将病株集中统一焚烧,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灭病原物。圃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脚坡地,在平地育苗要做到高床、深沟,并施足基肥。二是注重整地质量。整地时要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及周边土壤表面的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使病菌死亡。三是化学防治。①发病初期,可用1%硫酸铜液体浇灌苗根,防止病害扩散;或用10 mg/kg萎锈灵或25 mg/kg氧化萎锈灵抑制病菌生长。②用96%恶霉灵3 000~6 000倍液(或30%恶霉灵1 000倍液)细致喷洒苗床土壤,用药量为3 g/m2左右,以预防苗期白绢病的发生。③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喷洒,每隔1周喷1次,共喷2~3次。

3.4 油茶煤污病

3.4.1 主要症状。油茶煤污病,又称油茶煤病或油茶烟煤病,在我国各油茶产区均有发生,在赣北地区发生面较广。该病害轻则影响油茶树的生长,造成油茶落花、落果,降低油茶的产量和品质;重则导致枯枝落叶、油茶颗粒无收,甚至全株死亡。病原菌有山茶小煤炭菌和茶烟煤菌,烟煤病危害叶和嫩枝,初期发病时油茶叶面出现黑色霉点,然后霉点逐渐增多沿主脉生长,并扩展至全叶以及叶背面,严重时叶及枝条形成一层黑色烟煤状物质,手摸有黑烟煤色,阻碍油茶的光合作用。该病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一是3月上旬至6月下旬,二是9月下旬至11月下旬。

3.4.2 防治措施。油茶煤污病主要由害虫诱发引起,且多发生在阴湿的环境中。因此,防治油茶煤污病要从环境整治和防治虫害入手。①油茶林要修剪疏删,保持油茶林内通风透光。②加强油茶林的营林管护,春秋季节是油茶煤污病的高发季节,要及时清除杂草灌木,促使油茶生长环境良好,提高油茶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③化学防治。油茶煤污病由害虫诱发引起,应重点防治油茶刺绵蚧、黑胶粉虱、龟蜡蚧等害虫,可用40%乐果乳剂1 000~2 000倍液喷防。施用农药时应注意保护天敌,在蚧虫密度较低的林分不宜滥用[5]。油茶林发生煤污病后,夏季、冬季、春秋季分别用0.3、3.0、1.0 °Bé石硫合剂喷洒。

3.5 油茶半边疯

3.5.1 主要症状。油茶半边疯又名油茶石膏病、白皮病、白朽病、白腐病,在我国主要油茶产区均有发生,在赣北地区的发病率在5%左右。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油茶的树干和大枝,病斑一般在7—9月发展较快,病原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 ℃,在气温低于13 ℃时病斑停止扩展。油茶半边疯患部皮层局部下陷,树皮表面失去原有的新鲜色泽,显得较为粗糙。随着病原菌的不断深入,患部树皮的木栓层逐步剥离,露出较为光滑的浅灰色皮层,最后颜色变成白色。油茶病斑纵向扩展迅速,横向扩展慢,在树干上形成白色条形症状,树干往往半边发病、半边健康,故称之为油茶半边疯。

3.5.2 防治措施。主要采取营林措施和化学药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防治。一是加强油茶抚育管理。新造林尽量避免选择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段,而选择有一定坡度的林地。二是清除病源。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前,要及时砍除病株,防止病情扩散蔓延;疏删过密的枝条,以防林分过于郁闭。清除的病枝、枯枝和疏删的枝条应运出林地集中焚烧。三是化学防治。对初发病的植株,应及早刮去病部,涂抹1∶3∶15倍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能较好地控制病害发展。

3.6 油茶茶苞病

3.6.1 主要特征。油茶茶苞病又名茶饼病、叶肿病、茶桃,在我国油茶产区均有分布,赣北地区各县发病率为3%~5%。该病害主要危害花芽、叶芽、嫩叶和幼果,病菌在花芽开放前侵入子房,早春受害子房迅速膨大,一般直径5~8 cm,最大可达12.5 cm;叶芽或嫩叶受害常表现为数片叶或整个嫩梢的叶片成丛发病,成肥耳状形如桃,中空、组织松软,故称茶泡或茶桃,味酸甜,可食用。症状开始时表面常为浅红棕色或淡玫瑰紫色,间有黄绿色。一定时间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灰白色外担子层,孢子飞散。最后外担子层被霉菌污染变成暗黑色,病部干缩,长期(约1年)悬挂枝头而不脱落。

3.6.2 防治措施。油茶茶苞病主要采取营林管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一是加强油茶林的管理。对过密的枝条进行疏删和修剪,保持油茶林内的通风和采光,促使油茶生长健壮。二是清除病枝和枯枝。在担孢子成熟飞散前,在受害部位以下,摘除病物烧毁或深埋,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三是药剂防治。在发病期间喷洒1∶1∶100倍波尔多液或敌克松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endprint

4 油茶主要虫害及治措施

油茶虫害很多,赣北地区油茶主要害虫有油茶尺蠖、毒蛾、油茶象、茶梢蛾、刺绵蚧、家蚕等。根据危害油茶的部位不同,害虫可分为苗圃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果实害虫。

4.1 油茶尺蠖

4.1.1 主要分布及危害。油茶尺蠖又名油茶尺蛾、拱拱虫、步量虫,在长江中下游和浙江、福建、广西等地较常见,赣北地区分布较广。该害虫是油茶的首要虫害,在油茶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危害。尺蠖初孵幼虫常集结危害,啃食叶肉,严重时全树吃光,茶果枯死脱落。该虫害如连续危害2~3年,则油茶植株枯死。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尺蠖幼虫危害期,5月为虫害盛发期,6月上旬开始入土化蛹,蛹期长达8~9个月,1年发生1代。

4.1.2 防治措施。采取营林措施、生物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一是采取人工捕捉。清晨利用幼虫的假死性进行捕杀,也可采用灯光诱杀成虫。二是采取营林措施。在秋季垦复中培土,将蛹埋在10 cm左右的土中,使之不易羽化。三是生物防治。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1亿~2亿孢子/mL菌液喷杀2~3龄幼虫,防治效果较佳。四是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前,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75%辛硫磷2 000倍液、70%杀虫脒800倍液喷雾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2 茶毒蛾

4.2.1 主要分布和危害。茶毒蛾又名毛虫,是我国油茶主产区的重大害虫,也是赣北地区的主要油茶害虫。茶毒蛾幼虫啃食油茶叶片,并啃食幼芽,叶片食尽转食嫩枝、幼果。被害严重的油茶林不仅叶片被食光,而且果实脱落,严重的颗粒无收,如连续2~3年严重受害,植株即会枯死。茶毒蛾1年发生2~3代,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为上年越冬幼虫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当年第1代幼虫危害,第2代幼虫危害期为8月上旬至10月上旬;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成虫产下第3代卵越冬。

4.2.2 防治措施。消灭茶毒蛾可以采取营林措施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冬季及早春结合油茶修剪摘除卵块,夏季结合夏铲,挖土灭蛹。二是人工捕杀。卵块产地位置低,早春可人工摘除卵块,初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群集性强,被害状明显,可摘掉枯黄或灰白色膜质被害叶片,杀死幼虫。三是灯光诱捕。利用成虫趋光性强的习性,可使用黑光灯诱杀。四是药剂防治。3龄前幼虫可用0.2%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防治,夏季可用青虫菌、杀螟杆菌或2种菌剂混合使用;4—5月,用含孢子量1.325亿个/mL的苏云金杆菌,或10%联苯菊酯乳油3 300~10 000倍液喷雾防治。

4.3 油茶象

4.3.1 主要分布及危害。油茶象又名油茶象甲、山茶象和油茶象鼻虫等,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浙江、福建、贵州、广东和广西等地,赣北地区均有分布。该害虫主要为害油茶果实,成虫钻蛀幼果,产卵于果内,孵化幼虫取食种仁,引起严重落果。油茶象在为害果实的同时,将其粪便残留于油茶种壳内,由于虫粪极苦,导致受害油茶籽榨出的油很苦,影响茶油的食用品质。

4.3.2 防治措施。主要采取营林措施、人工捕杀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一是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结合秋冬垦复,冬季深挖,可杀死部分幼虫;老油茶林应适度整枝,改善通风和透光条件,促使油茶健康生长。二是人工捕杀。在成虫盛发期,可利用油茶象的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在落果盛期,人工捡拾落地茶果,集中销毁,可消灭果中幼虫。三是药剂防治。用8%绿色威雷200~300倍液在成虫羽化后喷1次,防治效果较好。

4.4 茶梢蛾

4.4.1 主要分布及危害。油茶茶梢蛾又名茶梢尖蛾,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和河南、陕西等地,赣北地区均有分布,茶梢蛾主要以幼虫为害油茶新梢和叶片。刚孵化的幼虫,从叶背面咬破叶子的表面,以蛀孔为中心,蛀食叶肉,留下表皮,后期蛀食枝梢,致使芽梢停止生长,枯萎易折。受害枝梢因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受阻而转为枯黄,最后枯死。茶梢蛾幼虫危害期为7月下旬至9月下旬,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陆续迁移到枝梢内危害。

4.4.2 防治措施。可采取人工修剪、灯光诱杀和药剂防治等措施进行防治。一是人工修剪。在幼虫盛期,剪除被害叶、梢于纱笼或简易阴棚内,待寄生蜂等天敌羽化后,将被害叶焚烧。二是灯光诱杀。利用成虫具有强趋光性的特点,在成虫羽化盛期,采用黑光灯诱杀。三是药剂防治。于3—4月,在危害严重的油茶林中,当幼虫转移时,用10%联苯菊酯乳油3 300~10 000倍液,或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防,隔10 d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4.5 茶蚕

4.5.1 主要分布及危害。茶蚕又名茶叶家蚕、茶龙、茶狗子,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赣北地区各地均有分布。茶蚕主要危害茶叶、油茶、山茶等,幼虫喜群聚危害,初孵幼虫群常十至百余头群集于叶背,从叶缘向内取食,仅留主脉;后期幼虫群栖枝条,互相缠扭结成一团,不分老嫩,连同叶柄吃光。茶蚕具有转移危害的特性,对油茶树体、产量影响较大。

4.5.2 防治措施。可采取人工捕杀、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一是人工捕杀。茶蚕幼虫具有群集习性,且无毒毛,便于人工捕杀。也可人工清除卵叶、虫叶。冬季培土6~8 cm厚、稍加垫压,以阻止成虫羽化出土。二是生物防治。幼虫期用含孢子100亿个/g的青蟲菌或杀螟杆菌500 g兑水80~100 kg喷防,效果较好。三是化学防治。在低龄幼虫期,用10%联苯菊酯乳油3 300~10 000倍液750~1 050 k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450~900 mL/hm2喷防,隔10 d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5 参考文献

[1] 张一栗.中国茶油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N].中国绿色时报,2008-09-12.

[2] 朱峰,吕清,胡利华,等.九江市油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7):362-364.

[3] 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4] 姚小华.油茶实用栽培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5] 黄敦元.油茶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油茶防治措施病虫害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家乡的油茶
油茶的种植技术与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