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悦来小学(226131)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是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夯实能力的重要资源。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如果教师将所有的教学价值都涉及一遍,必然会形成空泛的教学尴尬,更难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写作技法的深刻体察。阅读教学应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某一典型的教学价值上,从而达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教学效果。
目前的教材都是依照单元主题的方式编排,将具有主题共性的文本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事实上,每一篇文本的价值都是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核心主题决定了作者对素材的选择、语言风格的呈现以及谋篇布局的设置,是感知、解构一篇文本最为核心的抓手。抓住了文本的主题,也就扣住了阅读教学的核心。为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实践。
例如,《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通讯,作者借助形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凸显了解放军官兵英勇奋战、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紧扣文本表达的中心,感受作者点面结合的表达策略,对文章中心形成深刻的体悟。教学中,教师先是从文本的典型事件入手,概括出课文主要描写了“保大堤”“救群众”两个事例,这两个事例最有助于体现人民子弟兵的精神实质;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思考,无论是在集体“面”上的描写,还是个人“点”上的描写,都是为了凸显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
只有将文本表达的主题放置于首要位置,才能对作者运用的表达手法形成更深刻的体悟与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发展。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设定在课文所彰显出来的最为核心的写作方法上,将有限的教学精力放在刀刃上。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作者着力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中两棵樟树生长繁茂、保持香气、永久拒虫等特点。但事实上,作者的写作用意并非是简单地描写樟树,而是要借助樟树的特点展现宋庆龄保持正直、不愿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始终,是全文最为突出、最为典型的写作策略,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依循着“聚焦事物,探寻特点—补充资料,对接特性—由物及人,深化认知”的方法,引领学生全面感知了文本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方法的特质,并为学生拓展运用了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其他文本,丰富了学生的内在认知。
紧扣文本的核心特点展开教学,契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聚焦于此,就将阅读教学的核心圈定在本质属性的范畴之内,保证了阅读教学始终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依托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为此,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就可以设定在学生内在能力的生长点上,以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很多学生在面对众多并列关系的事物时,暴露出缺乏顺序性的弊端,他们总是依照自己的认知随意安排写作素材,使得文章始终处于混乱状态。为此,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对陶校长演讲的内容进行深入概括:分别从道德、学问、工作、身体四个方面进行了询问和建议。那陶校长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呢?教师将此作为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聚焦,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这四个方面哪些是最重要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知,认识到“道德”“身体”分别是思想之本和身体之本,理应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而陶校长之所以将其分别置放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开篇之势和压轴状态来进行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之所以将内容顺序作为聚焦价值点,就是依托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从而使得一节课的教学都作用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上,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有效统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阅读教学不需要对文本内容和写作策略全面开花,而应在智慧选择的前提下,选择文本中最为典型的价值和资源,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以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视角进行感知,让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