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第一中学黄天伟
课前三分钟,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将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在地理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就会让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和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上课状态。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级市的直属一中,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使能够顺利开展地理课前三分钟提供了能力条件,从这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反思。下面从课前三分钟实施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改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这个活动使学生受益颇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1.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课本内容非常有限,如今的高考变得越来越灵活,考查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拥有丰富的知识在应对高考解题中会更加的游刃有余。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固然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但教师也要注重对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的补充。课前三分钟学生上台补充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考题的出题背景材料,这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班级能够提前进入上课的状态,还能够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每一节课都接受一个新知识点,日积月累就能学习非常多的知识。学生准备的知识往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比较有针对性,让作为听众的同学们收获了许多在此前闻所未闻的地理知识。而对于分享知识的同学来说,在准备课题、制作PPT课件、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使得原本一知半解的知识更加完善,加深了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使脑海中原本杂乱无章的知识,更加有条理,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将来遇到问题时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2.培养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对于学生个人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课前三分钟,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利用各种手段上网、图书馆查阅等途径来收集资料,在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中进行细致筛选,获取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这虽然会占用一定的学习时间,但收获将是满满的。何况每天只有一位学生上台发言,轮完一轮往往需要一两个月,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有充裕的时间认真准备,带来的负担并不重。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学生为数不多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个人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提升,在向同学们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流畅,能否将知识完整和准确地分享给在座的各位同学,这对发言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好机会。同时有利于锻炼发言者的胆量,学生非常缺乏上台演讲表现自己的勇气。课前三分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培养在大众面前不怯场的能力,这对未来发展有诸多益处,对于课堂上不太活跃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同学,这更是一次值得把握的机会,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以让其他同学注意到平时沉默寡言的自己,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增强学习信心与勇气。
4.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提升语言素养的同时,课前三分钟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论是在做发言前准备还是在为大家讲解过程中,都要注意逻辑上的合理,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入发掘,条理清晰,简单明了,不仅听者易于接受,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待改进,比如:
1.形式过于僵化。大多数同学采用幻灯片形式一张张来讲述,照本宣科,缺少与同学们的互动。枯燥的文字,单调的形式,越往后越不具有新鲜感,影响其效能的发挥和听者的感官效果,越来越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创新。
2.讲授内容过于宽泛。活动要求要小切口大纵深,讲解的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入。但有许多同学只是浅入浅出,没有深刻的挖掘和延伸。要求学生必须要重点分析地理成因,但是不少学生对此发挥和拓展不足,浮于表面,蜻蜓点水。应该在能完整的描述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删改多余的材料,选择其中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有些同学所讲述的地理成因却比较复杂,贪多嚼不烂,且语速过快,幻灯片停留时间过短,台下的听者很难入脑入心,使同学们无法真正理解某一地理特征的形成原理。结束之后,同学们只记得绚丽多彩的图片和一头雾水的成因分析。
同时,对某些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的介绍,应尽可能的使用黑板边画图边讲述,阐述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听众更直观,更好地了解其成因。授课内容尽量与课本内容对接,视为课本的扩展和延伸,否则就是无根之木。并且,不能偏重自然地理而忽略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要知道高考人文地理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必须自然人文两手都要抓。
3.课件制作、语音表达有待改进。课件的制作水准和讲授语言表达也直接影响了同学们的接受程度。某些课件在文字大小、配色、布局方面没有顾及同学们的视觉感官接受度。PPT制作字体过小或颜色与背景相近,导致部分同学无法清晰明了地阅读相关材料。同时存在对PPT不够熟悉,只是完成了PPT的制作并没有尝试模拟一遍演讲,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磕磕绊绊,声音过小,使听众容易疲劳走神。在介绍时候下面同学们没有做相关笔记,只是盲目地听讲,记忆不够深刻,过后极容易忘记。
还有不少同学时间控制不到位,讲解拖沓超时,进而影响正课的上课进度。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扬长避短,坚持做下去将使学生受益无穷。同时,应想方设法让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更加多样、更加高效,比如:
1.设置提问环节。可以在讲完之后设计几个问题。以得分的形式请同学们起来抢答问题,利用同学们年轻好胜的心理,激发同学们的思维反应,在竞争中加深印象,加深了解,不断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向上,勇于拼搏的学习干劲,让同学们的精神集中,并且更好地把握重点,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而不至于被优美的图片吸引,忽略内在的知识。
2.设置游戏环节。通过游戏环节,活跃气氛,寓教于乐。例如在地理课堂中组织开展看图猜地理位置,地貌形态形成原因等小游戏。使同学们对所讲内容更加感兴趣,听的更认真。
3.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可让大家一起思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也可促进同学们的交流与合作。
4.图文声像多手段来展示地理知识。如要演示一个地理现象,可利用播放动画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否则单纯的理论讲述会太过枯燥,还可借鉴科教频道《航拍中国》等视频,通过比较专业的学术性介绍学会知识的迁移。让介绍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学会将学过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这样学习才是真的有意义,从而让课前三分钟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接地气,减少高深的理论带来的枯燥。
除了介绍知识,还可以分析经典考题,让同学们收集高考考题,并对此题目的设问方式、答题技巧进行分析 。下台之后老师及时点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让后面上台的同学及时纠正并改进。
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曾经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心中的那颗火种,只有师生的共同参与,才会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