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中心幼儿园 郑 静
《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目标多处以“喜欢”来表述,可见“兴趣”是艺术领域目标的重点。最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活动方式是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游戏,在歌唱活动中该如何运用,教师如何把握游戏化的歌唱教学策略呢?许卓娅教授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游戏性,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中含有“音乐游戏”这样的特殊成份,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性,使儿童经常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可见,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关键于“化”,即在具体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点化出让幼儿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游戏状态”,让幼儿在“玩”中进行歌唱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歌唱,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儿歌唱的兴趣和欲望。我们在选择歌唱活动的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外,还必须考虑到歌曲本身的趣味性——歌唱内容是否有利于设计成一个或一系列的小游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投身于歌唱活动,在唱唱、跳跳、玩玩中喜欢上歌唱。如:歌曲《找朋友》,就可以在活动前和活动后设计一个游戏:游戏中让幼儿围成一个同心圆,一个或多个幼儿在集体中边唱边找朋友,并跟着歌曲做敬个礼、握握手、拉拉钩、转一转的动作,然后让被请的小朋友重新开始。这个游戏可以不断循环,不仅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歌唱,而且在歌唱中也提高了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
听教师讲故事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事情,选择叙事性的歌唱内容可以将歌曲主要内容编成简短的故事或儿歌,更有助于幼儿对歌唱活动内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调动起幼儿的浓厚兴趣,又可使他们快乐地参与到歌唱活动中。例如: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我将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导入活动:“今天,老师发现了一颗神奇的蛋,这颗蛋上有一个门儿,当我把这个门打开的时候,你们猜里面会出来谁呢?”等等,帮助幼儿在猜测中很快地理解歌曲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在故事的烘托下幼儿歌唱会更有情景感,也更认真、投入,还能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歌曲,快乐地歌唱。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竞赛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可以与歌唱活动内容结合运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大班,发挥幼儿争强好胜不肯落后的心理优势,采用适宜的竞赛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主动歌唱。如:歌曲《兔子跳跳跳》中,将兔子运动会的运动项目张贴在骰子上,让幼儿在不确定性的翻滚中寻找运动项目,确定项目后,结合竞赛的模式,在比赛谁可以拿冠军的刺激中主动歌唱。在竞赛型歌唱活动中幼儿歌唱的主动性、技巧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歌唱中还能养成幼儿敢于冒险、持之以恒、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生活化的歌唱活动内容,才能引发幼儿的共鸣,促进其想要学唱歌曲的欲望,爱上歌唱。教师要注重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在幼儿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歌唱活动的资源。特别是小班,要让小班幼儿理解歌曲中抽象的歌词,对歌唱活动感兴趣,必须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有了经验幼儿才能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选择可以让幼儿置身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的曲子,才能让幼儿轻松、快乐地歌唱。如:歌曲《办家家》中,可以请小朋友回忆在家里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宝宝的,谁煮饭?谁带宝宝?带宝宝做些什么事情?在教学中让幼儿戴上围兜、蝴蝶结扮演爸爸妈妈,将孩子们置身于家的环境中。“爸爸们——”“哎——”“妈妈们——”“哎——”通过一呼一答孩子们立即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自由自在地走进了唱歌学习的天地中,爱上歌唱。
在一个设计好的完整游戏化歌唱教学过程中,幼儿学习的兴趣点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大为不同,所以设计好的一个或者一系列小游戏要在什么环节渗入就和教师深入观察幼儿息息相关。把握好插入游戏的时机,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歌曲《小厨师》中,有几个不同的兴趣点——享受扮演厨师角色的快乐;仿编菜谱的挑战;沉浸炒、切、蒸、煮的节奏等等,在其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互动情况,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插入式游戏”模式(插入式游戏模式:可以在活动的开始,中部或尾部,添加或插入与歌唱内容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会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在适宜的时机插入游戏表达感情,让幼儿对这首歌的练习乐此不疲。又如:歌曲《小雨点儿》中,可以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串连式游戏”模式(串连式游戏模式:可以将整个教学活动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对应地侧重解决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通过玩“翻牌”的游戏,翻出什么地方(大海),幼儿就唱出小雨点儿的家就在这个地方(大海);接着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老师做出“是否”的质疑游戏,幼儿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诠释自己的观点。最后再根据幼儿的诠释接着玩“点兵点将”的游戏在这些游戏中层层递进地快乐歌唱。这一系列的游戏帮助了幼儿了解雨是怎么来的知识,同时也让幼儿象是和老师在玩,一点儿也没有教学的紧张、严肃,幼儿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欢乐,兴趣十分高涨。
歌曲总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能打开幼儿的心扉,启迪幼儿的智慧;有的是表现自然,热爱生活;还有的可以影响他们的道德和情操。“寓德于声、寓情于声、寓教于声”是唱歌教学的作用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歌曲的特点,更好地在游戏化歌唱教学中发挥作用。如:歌曲《迎春花》中采用“亲自然体验模式”,教师分析歌曲的特点请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带幼儿去大自然感受、寻找迎春花。幼儿通过观察,感受到了迎春花的各种形态,有了切身的体验,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在游戏过程中就能用动作和表情卖力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又如:歌曲《小蝌蚪》中采用“领域渗透模式”,教师分析歌曲的特点让歌唱和语言相互渗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一开始设置问题抛给孩子,带着寻找答案的情怀歌唱:“小朋友,我们和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遇见了谁?他们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为什么?”幼儿争先恐后想要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游戏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在一次次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歌唱,同时在快乐的歌唱中也给幼儿讲述了一个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在故事中帮助下对歌曲的体会也更深入,就这样将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到最好。再如:歌曲《小兔跳跳跳》中采用“设疑激趣模式”,简短的歌曲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那么怎样让幼儿从中体验歌曲带给他们的乐趣呢!教师根据分析歌曲的特点设疑激趣让幼儿猜测小兔会怎么跳,采用投掷大骰子的游戏方法进行重点演唱练习,活动中孩子们对这个富有未知感的演唱方法表现的极其感兴趣,并不厌其烦的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练习。
组织游戏化歌唱活动过程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在以往的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也能注重体现游戏化,但是在活动中并不能体现幼儿为主体的游戏。由于害怕幼儿“玩了就不会唱歌”“玩了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这样的游戏往往只是教师穿着游戏的外套“游戏”了幼儿,因为教师指导过头了,就成了“导演”。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以退而进,让幼儿感受游戏化教学的快乐呢?首先,在活动中将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充分感受和大胆表现,老师应作为一位观察者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反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不要不舍得放手总喜欢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教,当孩子初步掌握方法后,由孩子主导在游戏中体验歌唱的快乐。如:歌曲《摘草莓》是两个声部的歌曲,在演唱歌曲的环节中首先让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退位至幼儿看老师的口型提示唱,再过渡到有趣的师幼式对唱及幼幼式对唱。老师和幼儿互动对唱,这是一种孩子很喜欢的方式,特别是老师和孩子比赛时,每位孩子都会表现的很积极、主动,这样也可以增强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让幼儿感受到学唱歌曲的快乐。
在幼儿进行游戏化的歌唱活动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呢?幼儿乐在其中,偏离我们的教学目标时,我们是否应该“干涉”呢?如果只是片面地满足游戏中的生理性快感,就会很容易忽略幼儿专注倾听、认真思考、克服困难等学习品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慢速度,在歌唱中精心设计游戏,让孩子的审美快乐和审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在歌曲《小青蛙》的教学中,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由于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很浓,以至于在“点兵点将”的环节中幼儿的关注点从始至终都在青蛙会“花落谁家”,而忽略了对歌曲的倾听和感受。这就与活动设计的意图背道而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用游戏化的语言,添加游戏环节来引导幼儿,而不是强制让孩子回归到你的教学轨道上。同时,千万不要心急进行下一个环节,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幼儿反应的时间,不紧不慢地解决当下的问题。相信一点,不要着急,孩子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游戏化教学的魅力就是能让幼儿在玩一样的感觉中学到知识,让原本枯燥、重复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让教师不用教地很辛苦,孩子也能有动力、卖力地学。如:歌曲《三只猴子》中,教师创编有疑问的游戏情节和简单的节奏动作来配合学习歌曲,借助着“玩蹦床”这个游戏有的学会了歌词和节奏,有的能用动作表现自己的情怀,有的甚至还开始创编示范,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就会无意识地随着老师一起边唱边玩游戏,当结束游戏活动时,学习歌曲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歌唱活动的过程是复杂而有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摸索运用游戏化教学策略,倡导幼儿为主体的游戏体验方式,追求幼儿、歌曲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游戏歌唱,快乐成长”的主旨,最终达到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在《爱的才能启发》中所说的“以游戏般的快乐心情开始,再以游戏般的快乐心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