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悦 诚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港小学,上海 20130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到了重要位置,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时间、环境、主题思想等)进行美术教学[1]。因此,美术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材”“社会即教育”的教材观、教育观,善于用创新精神、变通性思维、教育智慧和新型的育人观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涵和学习方式,提升美术学科育人价值。
美术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及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它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术课不仅传授美术知识,学习绘画技能,提高美术能力,而且还承载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实施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即美术的育人功能[2]。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增加,我校近年来随迁子女日益增多,目前已占到学生总人数的78%以上。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有安徽、福建等南方地区,也有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有浙江、山东等东部地区,也有宁夏、四川等西部地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给我校带来了“大杂烩”的异地思想文化资源,给“立德树人”导向下的美术学科教学提供了特有的育人资源。这些资源因为来自学生家乡,贴近学生生活,故而显得非常鲜活,为学生所喜爱;资源又饱含各地的风土人情,是进行美术育人教育的好教材。
这里所说的“随迁子女”是指随父母到上海进入公办小学求学的非沪籍孩子。这里的“教学资源”特指美术教学资源,即为美术教学的有效开展而提供的各种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风俗各异,随迁子女由于来自四面八方,他们身上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从服装到佩饰,从地域到历史,都非常迥异,这些都为美术教学资源的挖掘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我校是一所农村偏远小学。虽然上海出了上教版、书画版两套美术教材,由于要考虑全上海的通用性,教材的地区性特征难以体现。比如,《迷人的夜上海》等对于农村孩子相对陌生,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身边的美术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随迁子女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身上“携带”着各自的地方特色。例如:山里的孩子说起大山来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山西的孩子总能剪出优美精致的窗花……各地的房屋、服饰、风景、习俗、名人、轶事等等都不尽相同。让随迁子女展示自己地方的服饰,说说家乡的美景,画画家乡的特产,绘绘家乡的习俗,夸夸家乡的美丽……这不是绝好的美术教学内容吗?运用这些内容,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是将生活中的内容用形象的图案表现出来,因此,美术离不开生活[3]。美术教学亦如此,它加强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美术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美术课堂活力。
从随迁子女身上挖掘美术资源,正是体现了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融合的思想。让随迁子女穿自己的民族服饰,画家乡的服装,学生对一针一线了如指掌,就能画得形象逼真;让随迁子女画家乡的特色饰品,因为贴近生活,不但乐画,而且容易画好。
随迁子女来上海就读,因为经济、语言、饮食、习惯等因素跟上海有一定差距,孩子们容易自卑,上海学生跟随迁子女之间容易产生隔阂。这种隔阂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将学校或班级学生分成两半;这种隔阂像一把刺刀将学生的心刺伤,甚至导致心理扭曲、道德缺失。
挖掘随迁子女的美术教学资源,让各地学生交流和绘画各自的民族各色、家乡美景、名人轶事、民屋民居……学生们在交流中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在绘画中体验各地的民风民俗,在学习中体会祖国各地多姿多彩的美。学生间的误解被消除,心灵的沟壑被填平,自卑被抛弃,自信被树立,油然而生的是对对方的羡慕、赞美、骄傲!绘画中通过交换绘画作品,点评各自成果,同学间的友谊得以建立。
随迁子女的美术教学资源都是基于随迁子女家乡的文化、历史、特产等而来的,这些资源对于随迁子女而言,因为都是家乡的,不但熟悉,而且充满情感。当描绘家乡美景时,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当描绘家乡民居时,一砖一瓦历历在目;当描绘家乡特产时,红澄澄的橘子、圆溜溜的葡萄犹如在口中咀嚼品尝。家乡的情怀在孩子心中激荡,美术的育人价值得以落实!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4]。对随迁子女而言,家乡的山川河流、一瓦一墙、风土人情、节日风俗、历史名人、悠久历史和特色小吃等等,为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的责任,就是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并设计成课程,让孩子们在绘画中学习美术技法,感受家乡美丽。
家乡是个辽阔的天地,建筑是一大特色,南方北方、江南东北,不同的地域,建筑也极具特色。并且孩子们从小与家乡建筑紧密相连,对他们来说最为亲切、深有体会。因此要积极引导随迁子女就地取材,挖掘家乡建筑之美。
比如在“彩墨建筑”这一课中,鼓励学生绘画自己家乡的建筑及特色。如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小青瓦;客家围屋中的圆形结构;窑洞建筑的圆拱形等等。
又如在“有层次的风景”中,让学生拿出自己家乡的风景照片进行写生。有安徽的黄山、有乌镇的水,有山有水,尽显祖国大好河山。
千百年的风俗文化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强劲的生命力。过节时丰富的节目,体现出家乡祖祖辈辈的风土人情。如:点起火把,杀鸡宰羊,捕鱼捞虾,走亲访友,喝上自酿米酒,乐得开怀大笑。家乡的节日,除了传统的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以外,还包括具有当地特色的火把节、泼水节、开斋节等等。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庆贺方法。这些特点鲜明的风俗,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然后抓住一两个点来创作美术作品,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如:在“节日”这一课,让随迁子女讲讲自己家乡过节时候的气氛。有的家里放鞭炮,有的走街串巷,有的猜灯谜,有的贴窗花,各式各样的过节风俗传承下来,丰富又有趣。在此基础上,孩子们选择节日的烟花、节日的窗花、节日的红灯笼等内容来创作,交流时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又如:在美术课之外,在课外拓展课中,让学生预先收集好有关家乡风俗的报纸、照片等纸质媒介之后,进行课堂展示交流。最后将学生收集好的材料粘贴于一张中国地图相对应的位置上,组成一幅“风俗引导”图,让学生了解各地区的风俗特色。
民间手工艺是我国艺术的珍宝,它包含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是最有生命力的艺术,也是美术课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延续了我国的特有艺术,而且可以拓展他们思维,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及创造力。随迁子女家乡的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有绘画(农民画、版画)、纸艺(剪纸、窗花)、布艺(刺绣、花挂毯)等等。为此,笔者结合教材,专门设立一个个主题式单元,如:有趣的农民画、民间剪纸、画画花挂毯等。通过系统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利用六一节等活动,开展家乡特产试吃会,由学生准备家乡特产提供给大家试吃,最后用彩泥制作特产,将其永久记录并保存下来。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各地的历史深厚,名人也如数家珍。如:湖南省(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安徽省(老子、庄子、陶行知、邓稼先等),四川省(邓小平、朱德、陈毅、李白等)……学生对这些名人耳熟能详,但鲜有人知道他们的家乡。而来自这些地方的随迁子女们,恰恰是个引路人,通过美术课堂带领其他学生去了解这些名人,了解家乡的历史。
美术育人是美术教育的最高目标[5]。美术不再只是单纯地学会绘画本领,而是让学生在绘画中学会观察与表现,在表达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创作中感悟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人生价值观[6]。随迁子女身上的美术教学资源,由于其来自于学生,扎根于学生,故而在实施教学时能承载更为深刻、更为贴心的育人教育,使美术教学的育人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随迁子女来自祖国各地,每个地方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在课堂上,如果通过场景布置、声光电配合、人物服饰打扮等方式创设一种异域风情,然后让学生观察、交流、感受异域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学生的激情是否被点燃?对地方特色是否有切身感受?民族自豪感是否能增强?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比如“疏密的花纹”一课,事先让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准备好自己家乡的民族服饰。美术课伊始,教室里响起了民族歌曲,那些穿着民族服饰的学生载歌载舞来到教室前进行表演。台下的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有的情不自禁跳起舞来。对他们来说,穿着民族服饰的同学好像变了个人一样,散发着无穷魅力。美术课也在这欢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随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服饰上的花纹,自然引出了“疏密”这一概念。课的最后,呼吁学生们假期到少数民族同学家做客,感受异域风情。
家乡的美景、家乡的特色建筑、家乡的习俗等不但学生本人喜欢,而且其他孩子也感兴趣。如何将家乡的美景、特色建筑、风俗习惯等引入课堂?媒体成了得力助手。让在老家的亲戚朋友拍照片拍视频,然后发过来;让回老家走一趟的爸爸妈妈拍照拍视频;让爸爸妈妈将小时候的照片拿出来;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向大家展示等等。媒体展示期间,当地孩子成了很好的解说员,其他孩子则通过媒体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在此基础上创作美术作品,孩子们的心中会激荡起怎样激动的涟漪!
教“皮影艺术”一课时,班里正好有个来自河北的学生,于是,让这位学生事先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长辈有关皮影的文化,录制一段皮影艺人幕后的故事,并与他一起学习了一小段皮影戏。上课时,先请他利用媒体展示自己家乡皮影戏的渊源历史,接着和他一起合作表演皮影戏。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不再拘泥于课本上,而是真正走进学生生活,由此真正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领略家乡的独特文化。
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美术创作。无论是剪贴还是泥塑,无论是折叠还是绘画,孩子们从创作内容的选择到创作过程的每一步,都经历着情感的体验。以随迁子女教学资源为内容的美术课堂,孩子们在创作家乡风土人情的过程中,一次次再现家乡人、家乡景,家乡情怀被一次次激发。
例如,“感受民间艺术”单元通过三课时学习民间剪纸。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各地的剪纸作品也各具地方特色。课前,鼓励孩子们学习自己家乡的剪纸艺术。课上,孩子们相互学习对方的剪纸方法。教者满脸骄傲,为家乡的民间艺术自豪;学者,一脸敬佩与虔诚。这种创作过程着实令人感动。最后呈现的作品五花八门,美不胜收。
良好的环境是育人的重要手段。“让每一堵墙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成为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已成为每所学校的重要抓手。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迁子女因其来源于五湖四海,带着我国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地域特色。他们身上的教学资源不仅独特,而且丰富。将这些资源汇集起来,并以美术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是一场中华艺术的大展览。
在校园内开设一堵墙,用来展示随迁子女创作的具有浓郁家乡特色的绘画作品。虽然作品稚嫩,充满瑕疵,但作品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丝毫不减,凝聚的学生情怀丝毫不弱。将作品在校园内外展示交流,所传递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正能量!展示墙成了介绍各地文化和风情的文化墙。
早上经过这堵墙时、课间十分钟休息时、午餐之后放松心情时……学生们来到这堵墙前,驻足而观。这时,河南的小朋友介绍他们的龙门石窟,说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 m,最小的仅有2 cm,在山上能够雕刻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佛像,无不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陕西的小朋友介绍兵马俑,说兵马俑形态各异,姿态优美,是他们的骄傲;安徽的小朋友自豪地介绍徽派建筑的特色;四川的小朋友得意洋洋地介绍民族服装;云南的小朋友眉飞色舞地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贵州的小朋友口若悬河地介绍家乡的图案画……学生之间自发地交流,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展示墙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
观稚嫩却充满乡土气息的画,听自由却饱含深情的介绍,想由见闻引发的种种联想,思中华民族地域宽广、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民族的自豪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展示墙俨然成了激发全体师生中华情怀的爱国墙!
总之,随迁子女是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走进城市的特殊人群,因为来自全国各地,身上带有浓厚的家乡地域特色,这为美术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育人资源。充分挖掘随迁子女的家乡教学资源,能极大提升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养育着一方独特的思想文化,这种可以传播、迁移、嫁接、融和、渗透与发展的异地思想文化资源,必将伴随着随迁子女的学习而植根于他们的异地学校教育,也必将结出最为鲜艳的美术学科育人花朵。
为此,在“立德树人、学科育人”背景下的美术学科教师就应该努力用创新精神、发散性思维、教学智慧与教育责任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拓展现行美术课程教学内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美术学科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