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任 敏 点评/巫新秋(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阅读喝酒、上冈、打虎主要内容,感受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品味武松的性格特点。
2.品读第 9~11 自然段,抓住动作描写,体会动词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感受衬托的表现手法。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故事。
【设计意图】
本文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讲的是著名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小说类文本在人物的塑造上往往通过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来进行,本文尤为典型。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比比皆是,如店家只肯卖三碗酒,武松偏要喝十八碗酒;别人喝三碗酒就无法过冈,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还执意上冈;别人过冈要结伙成队趁午间,武松过冈偏独自一人近黄昏;武松那根须臾不离身的哨棒,偏偏又在打虎时折做两截……这一个个矛盾冲突使文章平生波澜、扣人心弦,更成功塑造了武松这一千古流传的经典形象。文本中的矛盾冲突也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宝贵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抓住课文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思考,感受小说类文本的表达特点。
【教学片断】
一、品味语言,感悟“三碗”和“十八碗”的碰撞
师:我们先来看“喝酒”部分。这一部分抓住了什么进行描写?
生:语言。
师:那你能读出武松的气概来吗?
(出示武松的三句话,指名朗读:
“主人家,快拿酒来吃。”
“这酒真有气力!”
“好酒!”)
师:从这三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武松?
生:很爱喝酒。
生:很豪爽。
师:后面的酒来得还这样容易吗?我来当店家,请一位同学来当武松。
(师生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店家和武松的对话。)
师:你又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武松?
生:我读出了一个倔强的武松。因为店家不给武松喝酒,武松偏要喝酒。店家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给武松喝酒。
师:我们知道,武松一共喝了多少碗酒?
生:十八碗。
师:如果后面的酒都像前三碗来得一样容易,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生:我觉得不好。这样读起来和前面一样,故事就没这么吸引人了。
师:明明“三碗不过冈”,可武松却一气喝了十八碗。这就形成了矛盾冲突。有了这矛盾冲突,文章就生起波澜,读起来就有意思,就好玩了。
【点评:“武松打虎”离不开“武松喝酒”。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两处语言描写,并进行对比朗读:一处是武松喝前三碗酒时的语言描写,一处是武松喝完三碗酒后再向店家要酒喝的语言描写。对比教学在此处用得很巧妙:其一,数字冲突之妙。“三碗不过冈”让学生体会到酒性之烈,而武松却一口气喝下“十八碗”。强烈的数字冲突,直观地引导学生感受到武松非同一般的酒量和豪迈的性格特点,在脑海中初步勾勒出武松的英雄形象。其二,人物冲突之妙。前三碗酒来得简单容易,教师在教学中直接抓住武松的语言,彰显其豪迈性格;对比之下,学生不难发现后面几碗酒的来之不易。教师抓住武松和店家的几番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店家的“不给喝”和武松的“非要喝”,体会到文章内容上的矛盾冲突。其三,写法冲突之妙。在对比朗读之后,教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引领学生往前一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表达层面,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对比感受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不同的写法,自然地导入“矛盾冲突”这一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矛盾冲突”的作用。】
二、揣摩心理,体会“回”或“不回”的矛盾
师:“上冈”抓住了什么进行描写呢?
生:心理。
(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相关内容,指名朗读:
走到庙前,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武松读了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师:此时,你又读出一个什么样的武松?
生:我觉得武松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生:我读出了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武松。
师:大家想一想,这里又藏着一个什么矛盾冲突呢?
生:武松想回去,可是又怕店家耻笑。
师:“回去”还是“不回去”,就构成了又一个矛盾冲突。它把一个“好面子”的武松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师:如果武松没喝这十八碗酒,没有一点醉意,清醒下的武松还会把面子看得比命还重要吗?
生:应该不会。
师:就这样,因为好面子,因为怕店家耻笑,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点评:相比武松喝酒的语言描写,武松上冈的心理描写较为简单。教师此处教学也没有大费周章,而是非常干练地抓住典型的心理描写语句让学生品读。在学生感受到武松“好面子”的性格之后,基于学生已对“矛盾冲突”有初步概念,教师智慧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此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矛盾冲突,体会武松“想回”和“不能回”的思想斗争,从而进一步感悟矛盾冲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三、紧扣动作,揣摩“人”与“虎”的交锋
师:想一想,打虎会抓住什么来进行描写呢?
生:动作。
师:那让我们猜猜,打虎的动作描写中又会藏着什么冲突?
生:老虎要抓人的冲突。
生:武松打老虎的冲突。
师:对,这就是“人”与“虎”的冲突。因此我们在读这部分内容时,既要关注人,又该关注——
生:虎。
师:写虎还是为了写人,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动作、借助老虎来表现武松的。
(自主学习:1.细读第9~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虎的句子,用圈圈出武松的动作和老虎的动作。2.品读动词,想一想,每一自然段中,你分别读出了什么样的武松和老虎?把你的发现用简单的词语批注一下。)
(小组交流)
师: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猛虎”?
生:第11自然段。
师: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武松呢?
(让学生出示第11自然段内容,开火车补填描写武松的动词,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想一想,对于这一自然段武松的动作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打虎的动作都很有力气。
师:这一系列武松打虎动作的句子,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学生品读含有动词的句子,体会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联系。)
师:这一系列有序有力的动作,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武松?
生:武松力大无穷。
生:武松非常神勇。
师:我们再来看老虎的变化,体会到什么?
生:老虎本来还很凶猛,可是最后被武松打得七窍流血,不能动弹。
师:再想一想,为什么要写老虎这一系列的变化呢?
生:通过描写老虎由强到弱的变化,更加能够衬托出武松的神勇威猛。
【点评:“关注文体、聚焦表达”。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关注文字字面上的内容,更应关注文字之外的表达。第11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紧扣关键动作的表达特点,把动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一再品读,体会动作描写的有力和有序,感受作者用词的巧妙和精准。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武松时,不忘引导学生关注老虎,这部分内容教学,可以说,处处“武松”处处“虎”。抓住“人”“虎”之冲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再到全班交流。品味武松之动作,感悟武松之威猛;同时,体会老虎之变化,感受衬托描写之作用。让学生明白,写“人”不离写“虎”,写“虎”即是写“人”。无形之中,在读中渗透写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