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视障音乐分阶段教育的实践思考

2018-02-26 14:25林洲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牧笛口琴触觉

● 林洲

《盲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参照普校课标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面向视障儿童为主体的特殊性,首次提出“扬长补短”的视障音乐教育教学理念,既要发展视障儿童本身具有的灵敏的听觉、触感、记忆力、乐感,又要弥补他们因视力障碍而带来的缺少与外界交流、社会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社会阅历有限、知识经验不足等问题,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

一、小学初始年级段:以童谣学唱为主,感知音乐,促进身体协调发展

在小学低年级,大量朗朗上口的童谣,既能提高低年级视障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又可以促进他们身体动作、肢体协调性的发展。教师应有目的地加强童谣的教学,并根据不同童谣所具有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有的童谣适合歌唱,就宜采用歌唱式教学;有的适合欣赏,就可组织学生一起赏析;有的适合互动,就可进行游戏式教学;还有的适合进行角色表演。

如在学习童谣《天黑黑》时,教师可引导视障学生边朗读边伴随进行拍手、拍腿、踏脚、轻击乐器等动作,还可以与学生讨论童谣的内容,共同设计相关的动作,这都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童谣的兴趣,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节奏记忆。慢慢地他们就能用不同的音色、肢体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使表演更逼真、形象,有的孩子还能根据歌曲中的角色特征选择合适的小乐器进行伴奏。通过模仿、合作体验音乐童谣带来的乐趣,低年级视障学生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熟悉的音乐旋律可以消除视障学生对环境的恐惧,在动作模仿、角色扮演、自由伴奏等肢体运动中融入初步的定向内容,进而促进视障学生身体协调发展。

二、小学中高年级段:介入牧笛器乐教学,发展触觉、听觉,丰富音乐体验

在小学中高年级学段进行牧笛的教学,既能有效地发展视障学生的听觉和触觉,又能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落实音乐课程教学目标。视障学生通常拥有比普通人更加灵敏的听觉和触感,记忆力和乐感也相当好。充分挖掘和利用他们的听觉、触觉能力,可以有效地进行视觉缺陷补偿,为他们学习音乐提供极好的条件。牧笛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音色十分优美,演奏起来容易,稍加学习就能初步上手,特别适合中高年级段的视障学生。

练习牧笛的过程,也是提高音准能力、视唱能力和音乐整体素质,为学习其他乐器打下良好基础的过程。为提高牧笛器乐教学实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将牧笛与唱歌、欣赏、视唱、创作等教学内容相结合,更好地提高视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这个年龄段学生性格活跃、喜欢与他人比试的心理特点,在引导视障学生聆听、揣摩教师示范演奏的同时,开展趣味化教学活动,如对位比赛、小组竞赛等,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同学的演奏,不断对比自己的吹奏,在不断地“听”和“奏”的过程中,加深音乐体验,锤炼演奏技巧,促进听觉、触觉的发展。

由于视障学生能力发展差异较大,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表现更为显著,因此,在牧笛器乐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分层分类教学,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如在音乐活动中可设计“创造情境→仔细聆听→交流感受→模唱并进→反复吟唱→演奏表演→身体律动”的环节,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要求能大概哼唱音乐主题即可;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对他们提出能视唱主题旋律并做出简单律动动作的学习要求;而对于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则不光要求他们能背唱出音乐主题,还要对他们提出会演奏的目标要求。这样,音乐教学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听觉、触觉等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并形成能力各异、水平不等但每个人都拥有的独特的音乐体验。

三、初中阶段:引入口琴教学,培养合作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在初中学段,对视障学生合作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成为课程教学新的重点内容。将口琴引入音乐课堂,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口琴的独特功能,可以有效地培养初中阶段视障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演奏口琴时,需要眼观耳听、口舌并用,其过程中需要长短呼吸多变、手推掌振并行、脚打节拍兼顾。因此,有研究指出,口琴演奏学习可从生理上开发右半脑的智力,促进左右半脑的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演奏表演,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而要实现这些功能,离不开教师对视障学生特点的精准把握和对教学方法的精致创新。因此,在初中阶段口琴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抓住教学重点,推进合作学习,切实提高口琴教学实效。

初中阶段进行口琴教学时,教师可先将收集到的口琴演奏的视频资料播放给低视力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低视力学生通过观看乐器示范演奏,充分利用听觉和视觉,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对口琴演奏形成更加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开展“伙伴式导学”“结对互学”等,为盲生进入口琴演奏学习做好铺垫,实现初步的合作。

口琴演奏对技法有一定要求,教师应抓住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把基本音阶吹扎实,再通过不同节奏的练习曲的练习,使学生呼吸控制更加自如。具体教学中,遇到连续吹或连续吸的音的时候,可由视障学生分组设计吹气或呼气的换气点,让小组之间比一比,看谁能让吹奏的旋律更连贯、更流畅。

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演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此时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在教学中选用一些优秀的歌曲编入多声部,让学生尝试合奏。在选编时,要考虑到既适合唱又适合奏等要求,丰富音乐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比如《红河谷》这首歌曲,在要求学生掌握二声部的演唱之外,可以把口琴有机地结合进来,把学生分成两队分别练习两个声部的旋律,并通过对旋律的视唱而学会唱这首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视谱合奏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总之,分年龄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更好地激发视力障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发展综合素养,促进听觉和触觉发展,较好地体现新课标以视障学生为主体的“扬长补短”音乐教育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
牧笛口琴触觉
布吉的口琴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你看不见的远方
吹着口琴适合一个人坐在溪旁
食的触觉
黑猫探长的秘密
又见口琴
嗅觉、味觉和触觉
《牧笛小调》
钢琴演奏教学中视觉、听觉、触觉的协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