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瑶
(吉林省辉南县样子哨镇中心学校 吉林辉南 135122)
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我们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新型教学方式面前,改变以往的思想,实现学习数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自动调动所有的感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因此,数学老师在运用解题教学模式时,应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不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课下准备好圆形卡片和红丝带等教学用具,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如何量出圆的周长,周长和半径又有怎样的关系,这时,学生们就会通过教师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寻找多种圆周长测量的方式,这是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学生们在展示时也许会用红丝带绕圆一周,并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把红丝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学生们不仅探究出测量圆周长的方式,同时也明白了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学生们在独立思考之后,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会利用红丝带对直径进行测量,从而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的方式是学生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独立的思考就能完成的,无需教师对概念的一再阐述,这也充分展现了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好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开放学生思维的方式,也是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有效功用。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先设置冲突,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给出三根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给出9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创设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作用,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
众所周知,在新课程标准的方案中,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指导、引导的作用,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我们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翁形象出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进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知识不是断点,它是一个整体,学生们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积累学习的经验,解决数学中所遇到的难题,并且利用问题解决的思路代入生活,让数学变成一个有实效性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虚无缥缈的公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观察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和优点,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经验积累,提高自身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教师们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今后要学习的知识渗透给学生,这样学生们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动力前行。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可以渗透关于一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相关知识,即使学生们还未学到,但是脑海中却有了一点印象,在分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的相似和差异的时候就能融会贯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解决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是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重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让学生们在轻松地环境中有效学习数学,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并感受解决问题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