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市乳源金禧小学(512700)文伟兰
纵观传统阅读教学,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方法,将阅读课变成了语句分析课,少了应有的乐趣与活力。为了应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更有成效。
阅读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才能体现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将自己不懂的地方用红色笔圈出来,课堂上举手请求教师指点迷津。比如,学生在预习《桂花雨》这一课时,很有可能对文章中的第二段质疑:作者为什么先介绍了几种花的名字,最后才介绍桂花,并且没有直接点出桂花的优点,而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花那样有姿态。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慢慢引导学生学会新的写作方法。“作者先描述了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没有梅花树那样有姿态,那么接下来又说了什么?”学生很快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读到此处,与前文对比,你们是否对桂花的香气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先贬桂花树的样子,而直接夸桂花的香气迷人,是否欠缺了什么?”学生经过短暂思考,明白先贬后夸会使语句衔接得更加自然,而且对于这种事物的优点印象更加深刻,对下文桂花树香气的具体描写会充满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再为学生揭示这种写作方法——先抑后扬。
让学生质疑,打破了以往教师向学生提问的陈旧教学方式。教师能够迅速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惑处,从而对症指导,逐一突破。读前质疑既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起到监督作用,又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要抛弃“一讲到底”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难题,让他们在读中交流,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依照本文的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可勾画出相应句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展开交流。“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段话中为什么作者母亲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得出几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因为母亲思乡深切,所以认为“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第二种是作者借母亲的角度,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第三种是时过境迁,美好的童年时光逝去就不再回来,所以现在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儿时记忆里的桂花香甜。
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要保持尊重的态度。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就应该给予表扬。不过,如果有学生说“因为这里的桂花的确没有故乡的香”等一类的答案,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定意见,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感知句段,才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当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的感悟,这里的“写”就显得非常重要。很多教师往往会略过这一点,直接给学生布置作业。殊不知,时间一长,学生也会自动忽视读后感悟,这样会导致阅读最重要的环节——感悟和体验不能够发挥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读后写作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应用能力。
《桂花雨》借“桂花”写思乡之情,可以说是借物抒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回忆有哪些景色或物品会勾起自己的情思,借助它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除了写作同一题材的文章外,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通过对《桂花雨》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写作技巧?文章中的哪些语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可以仿照这句话写一写形式相同的句子吗?”
只要学生有体验之处,都要积极写下来。教师需要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读后感想和仿写作文,遇到精彩的要当众朗读,给其他学生做好榜样模范作用的同时,也给写作者以自豪感和满足感。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提出质疑,读中共同交流探讨新的想法,读后写下感悟心得以增强情感体验,真正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