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藤县潭津中心校(543300)
课程标准强调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主动探求、自主建构知识的“反思性”数学学习品质和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深层次的理解和高水平的思维,使知识的获得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数学学习者。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对话、自我反省和自我监控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多层次、多维度审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及时自我调节思维的方向,权衡问题解决的策略,激活个人的潜能,就能使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更加趋于完整和牢固,从而深化认识,拓展数学思维,促进学习品质的发展。
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进行的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知识回顾,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行为,是以学生的经历与体验为基础的。同时,学生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权衡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必然会产生新的数学发现,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的建构。
学生反思能力的水平是检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数之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反思,对学习过程中的策略、行为、效果等进行及时反思,正视不足,发扬优点,从而优化学习策略、行为,提升学习成效,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的自我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又不等同于学习方法,它是在教师引导、调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自我反思,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审视与分析,不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且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能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成长。
学生反思能力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持续跟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路径,逐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反思能力,从而优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受问题本身或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能攻克的难点,这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契机。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盲点处及时诱导,鼓励学生发问、质疑,突破定式思维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反思,开启问题解决的新角度和新思路。
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由于学习经验与积累不够,学生往往抓不住有效的数格子方法,以至于在数的过程中不断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反思不能精确算出三角形面积的原因——由于形状不规则、不完整单位的格子的增多。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将三角形转化成熟悉的图形,在此基础上再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探索与尝试,思维走出了僵局。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通过旋转与平移,可以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自主反思促进了学生沟通数学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问题解决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回顾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洞察问题解决过程的本质特征。学生及时地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能够激活数学思维,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思路等及时调整,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1)反思问题解决过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及时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时,可通过总结与归纳,促进学生审题能力、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等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严密和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对于问题“有两根长10米的绳子,第一根将它截去四分之一,第二根绳子截去四分之一米,现在哪根绳子长?”,学生常常会认为两根绳子一样长。面对这样的结论,教师不要急着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反思: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为什么这样计算?通过反思,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的认识,而且促进了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等的发展。
(2)反思问题解决的方法
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解题,还要将蕴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般推理方法揭示出来,通过有效反思,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方法,明确思路,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
如,对于问题“比较2/9和1/4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在学生探究出可用画图重叠、折纸、化小数、通分子、通分母等多种比较方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多种比较方法进行反思,使学生经历一个从开放到收敛、从求异到求同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思想,学会运用比较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3)反思问题解决结果
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反思,就是学生反思问题或者题目的结论和结果的合理性,以便从中发现错误。教师要合理利用错误资源,促进学生深入反思:错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反思,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偏差,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提升问题解决的准确率。
如,对于问题“学校有一条48米长的道路,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这条道上摆花,打算每隔三米摆一盆花,请你算算需要多少盆花。”,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很简单,直接用 48÷3,得16盆。
这样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反思“每隔3米放一盆花会有哪些可能的情况?”,并让学生试着动手摆一摆。通过反思与实践,学生就能发现思维中存在的缺陷。
变式训练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情境,将变式训练融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如,在学生完成(65+45)×5和(32+45)×3的计算后,教师可对题目进行变式,得到:①15×27+15×13;②25×62-25×22;③25×99+25;④25×19+25×82-25。在学生完成这些变式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这些计算题都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规律,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总之,反思能力培养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路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反思机会,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自我调整学习行为与思维,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