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实验小学(226100)
徐晓莉
《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而非生活之外。《红绿灯在站岗》一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安全知识,知道《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
《红绿灯站岗》是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心中有规则》中的第二课时,该单元要求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学习和了解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规则,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因此,教学《红绿灯在站岗》时,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打通学生生活与课程的通道,让枯燥的知识深入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通过多元体验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培养法治观念。
【案例:认识交通标志】
教师创设郊游的情境,引导学生想一想在去春游的路上会遇到哪些交通标志,然后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如斑马线、红绿灯、禁止鸣喇叭等。
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交通标志,教师设计了“交通标志展览馆”,让学生用指一指、连一连、说一说等方式,将交通标志与交通标志所代表的意义对应起来,看谁认识的交通标志多。通过学习,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增强了。
点评:春游踏青这一情境,满足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在去春游的路上会遇到哪些交通标志,把枯燥的知识和学生生活相连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当一个个标志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很有成就感,不仅认识它们,而且知道相关的安全知识,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设计的“交通标志展览馆”也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枯燥的课程变得妙趣横生。
【案例:模拟过马路】
认识交通标志后,学生就要去春游了。教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十字路口,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有人行横道,有红绿灯,还有交警。
学生排好队,准备出发。教师提问:“你们应从马路左边出发,还是右边出发?”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出示《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道路右边行走。),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学生过马路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以下三种情境。
情境A:过马路时,红灯亮了。
情境B:过马路时,黄灯亮了。
师:我们来到十字路口,正好遇到绿灯,我们能通过吗?
生:红灯停,绿灯行,可以通过。
师:对。请快速从人行横道过马路。可是,到了马路中央,绿灯突然变成黄灯,这可怎么办?
学生有的说停下来等一等,有的说快速通过。到底是等一等,还是快速通过?教师出示《道路安全交通法》:“黄灯亮时,如果你已经在人行横道上,那就要快速通过;如果还没有踩在人行横道上,那就要等一等。”
情境C:在没有红绿灯的马路上过马路。
师:没有红绿灯,也没有人行横道,该怎么过马路?
生:应该先看看马路上有没有车辆,先看看左边,再看看右边,确认安全后再通过。
师:对,我们要确认安全后才能通过。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盏“红绿灯”,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交通安全。
点评: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创设春游的路上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学生感觉亲切自然,兴趣浓厚。教师把教室布置成马路,将学生置身于现实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过马路,进一步认识相关的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对“走到马路中央,黄灯亮了该怎么做”这一现实问题,学生无法准确判断,产生认知冲突,教师抓住时机出示交通法规,引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学当小交警】
交警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也是学生比较愿意尝试的角色,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做交警的欲望,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学习活动单
(1)仔细观察教师提供的生活情境,判断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对的举绿牌,错的举红牌。
(2)根据交通法规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3)时间:5分钟。
情境A:行人闯红灯。
情境B:小朋友们排着队,等绿灯亮了从人行横道过马路。
情境C:马路旁有一个“危险”的标志,几个小朋友在马路上踢球。
情境D:行人翻越护栏。
教师出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行人不得跨越、倚坐路边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对生活中两难的问题(红灯亮了,电瓶车停在机动车道上),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判断,然后出示相关的交通法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电瓶车应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
点评:《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和要求,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了解基本交通规则,并严格遵守”。学生的道德认识、法治意识是在实践体验、辨析明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学做小交警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情境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评判,自我反思,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自己的交通安全意识。在评判“翻越栏杆”这一生活中常见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时,教师相机出示《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行为不仅非常危险,而且违反了法律,巧妙地渗透法治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懂得知法守法,珍爱生命。
体验学习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让学习回归生活,使学习个体从课堂体验和反思中获得知识、情感与技能,使知识不浅存于记忆之中,而是深藏于内心,成为学习个体心灵的一部分。道德与法治课围绕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地渗透法治意识,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基本的法律条例,从小培养法治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让法治观念根植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