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县沙河镇双山村小学(537626)
吴 英
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来说,朗读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推促其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主要途径。但朗读本身是枯燥的,而小学生生性活泼,难免会对朗读心生厌倦。因而教师需要结合情境创设,丰富朗读的形式,以便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朗读实效。
对于第一学段学生来说,朗读是帮助他们与文本对话,继而实现个性化阅读理解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因而在朗读目标的制定上也应有所不同,尤其是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更应该从朗读本身抓起。具体来说,其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读准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特征,结合学生实际,强化朗读目标,借助朗读指导,通过体验感悟,乃至反复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推促其与作者进行深层次对话,为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
比如,语文S版第四册《雨后》一课,属于儿童诗,主要描绘了一对兄妹雨后赤脚踩水嬉戏的欢乐情景。在朗读目标的拟定过程中,笔者在第一遍朗读中,要求学生把内容读准确,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而在初步感知过程中,则要求学生读流利,而不是唱读;最后,在总结理解过程中,组织学生做手势来朗读,即读到“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这一句时,就让他们跺脚,做踩水的动作,读出感情来。这样,不仅学生兴趣盎然,而且还强化了他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来拟定难度目标。毕竟有的学生感悟力强一点,在一开始就能读出感情;而有的学生朗读能力差点,可以在读正确、读流利这一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灵活应变,而不能机械照搬。
语言是抽象的,学生却是感性的。而编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在低年级教材中大量穿插了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画面,以帮助学生想象。在具体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形式,比如音乐、故事、情境等,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朗读,让抽象的文字在他们头脑里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为进一步提升他们对文本的感性认识,丰富他们的体验创造条件。
比如,语文S版第三册《朱德的扁担》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想象,让学生说说朱德在干什么,分别对应课文中的什么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想象朱德挑粮食的情景。有的学生结合生活记忆说朱德挑担子肯定一手抓一头,一走一晃的;有的学生还进一步联想,说朱德挑粮爬山,腰拱着,慢慢地,一步步向上挪;还有的学生联想到朱德挑担时肯定争着向前……学生不仅把抽象的语言在想象中形象化、具体化了,而且还借助画面与文本语言之间的联系,让朗读变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借助想象丰富学生的朗读体验,为个性化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学生是自主想象,因而在朗读过程中,其想象可能与文本要求相差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教师需要做的是鼓励,是引导,毕竟对于朗读来说,有想象、有体验,总比没想象、机械应付要好上一千倍。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在朗读过程中,其主导地位主要通过评价来体现。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通过评价来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评价方法也有很多,可以是语言评价,也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或者神态语言进行评价,关键是要与学生及时形成呼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
比如,语文S版第三册《小马过河》这一课的教学,学生朗读时,尤其是针对小马的朗读,语气很平淡,笔者就对此进行了点评:“小马和你们一样,生性活泼。你看,课文中是这样说的‘连蹦带跳’。那么,我们在朗读中怎样体现呢?”通过这种评价指导,学生很快在朗读中调整了语气,读出了童趣。比如,针对“让我试试吧”这一句,有学生就读出了试一试的语气。笔者对此大加肯定,结果学生非常高兴,并在以后的朗读中更起劲了。
通过朗读评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感情、读出兴趣,达到了以情促读,以读促情,继而对文本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总而言之,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感悟是其重要形式。通过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与文本进一步对话,还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洋溢精彩。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地读,带有激情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