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何与如何

2018-02-26 06:09李臣之郑玉平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文化

李臣之 郑玉平

(1.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2.深圳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伴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整体推进,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有效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与此同时,地方文化在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宏观背景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地方文化教育传承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成为二者共生共荣的突破口。本文拟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何要融入、如何融入地方文化做些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何要融入地方文化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边缘化的严峻现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实施,使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

1.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一直是世界各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柱。我国更是将文化视为当今时代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强国大计的新高度。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教育同气连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人的发展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得以实现。诚如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1]。我国早在2004年就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强调“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2],类似政策对通过实践活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强调,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倡导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3],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政治多极格局不断发展,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为进一步打好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底色,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育部于2014年先后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要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并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就内容范围、方式方法等做了详细规定。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这些规定和意见针对性强、要求具体,对如何利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指导更加清晰、有效。

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不同的地方优秀文化凝合而成。地方文化凝合形成中心文化,中心文化又辐射和影响地方文化,56个民族的地方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6]。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各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也须臾离不开教育,因为“人在创造文化之后,就必须通过教育,努力使文化不再遗失”[7]。进入21世纪,我国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地方文化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8]。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

2.扭转地方文化边缘化严峻现实的需要

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全球化使美国获得霸权地位,帮助美国文化输出并替代被输入国家原本的地方文化,这种替代严重损害了作为国家主权关键组成的国民的国家认同。为解决或至少降低这一政治危机,这些国家采取文化地方化策略以保护其地方文化,这样国民的国家认同才能得以保持。”[9]早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呼吁全世界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以支持实际日常生活形态的多样性。在第 47 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更是以《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为主题,提出“教育能否做到使学生既能加深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了解,又能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开放机会”。然而,我国相关研究表明,所调查样本群体中1.8%的学生对地方文化很熟悉,16.0%的学生对地方文化较熟悉[10]。这说明我国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青少年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地方文化的氛围中,却往往“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对地方的地理、地名、名胜、技艺、时令、节日、习俗等文化常识、地方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缺乏系统认知。相对中心文化教育而言,地方文化边缘化现象比较严峻。

地方文化边缘化,浅层原因是地方文化为青少年所忽视,其深层原因是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受到多元文化的严重冲击。“人类创造的文明或文化从世界范围来说可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体系,每种文明或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发展、衰落、消逝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11]当今时代,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工业文化与农业文化等并存,多元文化现象日益突出,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全球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地方传统文化氛围日益淡薄,人们对地方文化逐渐缺乏理解与认同,“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都存在着‘逃离土地’的倾向,出现了对这块土地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于是,我们都变成了无根的人,出现了生存危机”[12]。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尽管“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保持开放性,才能获得时代意义上的适切性内涵与标准”[13],但是要警惕地方文化边缘化现象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扭转。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更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诸多教育工作者以积极行动推进地方文化融入当地学校的课程体系,如“描述地方感受、地区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习惯等活动,统整了青少年的兴趣、关注和地方相应的历史,乡村、郊区、城市相应的青少年乐于接受,促其以批判调查者角度审视熟视无睹的地方、社会”[14]。“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15],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青少年的活动,进入学生的视野,既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成为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

3.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实施需要融入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了解地方文化中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习俗传统、文学艺术等,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发展其文化常识,优化其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学习的情境,有效消除冰冷的客观知识与多彩可感的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形成个体的文化图式。通过开展“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技能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6]等,有效考验与提升青少年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探究,还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6],帮助学生学会接纳和欣赏多元文化。地方文化最为核心的是其精神文化,优秀、淳朴、先进的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追求等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有助于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断丰盈本土情怀,增强其地域、国家和民族认同。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民族和民族主义等,都是某种特殊文化的产物。文化、社会和语言的不同,形塑了不同的人的世界[17]。深受地方文化所孕育的个体,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因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的特质而使他有别于另一地域文化所塑造的个体,并通过其精神观念、气质个性、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

课程即文化的选择,离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作为一个地区传统习俗、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等方面的结晶,地方文化是人生存与发展极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作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路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实施要考虑学生时刻浸润其中的地方文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体现了学校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倾向[1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聚焦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生活世界积极审视与思考而产生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实际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其生活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构成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形成过程,正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主体(教师与学生)对地方文化进行创造性、探索性思考并形成相应探究主题的过程,是基于地方文化教育传承的各种活动、现象和物质成果的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如果脱离地方文化,将远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这不仅意味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的丢失,而且减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二、地方文化如何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赖于课程活动主体的文化自觉和融入主动性的积极发挥,需把握其融入路径、样态、机制,并纳入学校课程顶层设计。

1.融入路径

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领域与其他非指定领域,其融入路径主要体现在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向具体的活动领域渗透,作用于相应的活动主题。

其中,向具体的活动领域渗透甚为关键。活动领域的确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地方化和校本化的表现形式[19],是有效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领域,实现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彼此补充,有效整合指定领域与学科领域的关键。我国台湾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四大主题轴、十大指定内涵和六大议题,就明确要求包含如“寻求自己在家庭与社区中的定位、寻求自己在文化与历史中的定位、体验大自然、认识社会资源、人际沟通、团体自治、社会关怀、尊重多元文化、自我价值探索”等具体内容[19]。地方文化作用于相应的活动主题,明显的表现是主题具有地方文化色彩。如北京地区综合实践课程组织结构中的“我的社区”、“我与北京”、“社会科学问题调查”等活动主题;深圳特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领域与主题群中的“深港文化比较”、“深圳立交桥”、“深圳特色建筑”、“深圳饮食文化特色”、“珍贵的红树林”、“深圳旅游文化”等等,都显现出浓郁的本土味道。类似这些做法,为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典型经验。

2.融入样态

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围的不同,融入样态也不一样,有全面融入与局部融入,也有直接融入和间接融入。

当地方文化直接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所有活动主体和全过程,即地方文化的直接全面融入;当其只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部分活动主体或若干环节,则为直接局部融入。其中,地方文化直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直接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成要素出现,表现为地方文化要素直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主题,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的背景,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呈现的方式等。其包括地方文化性问题引导、地方文化活动真实情景感受、地方人物关注、地方文化工艺制作、地方文化专家访谈、地方文化研学旅行等等。如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推进吴文化入校园,其中评弹、昆曲、苏剧、苏式盆景、苏绣、吴门书画、桃花坞木刻等13 种本地传统文化被引进区内的公办、民办小学、培智学校,排进课表,在学生中普及推广,即为地方文化直接融入学校课程。直接融入方式具有目的明确,主题突出,价值取向清晰,方式方法较为合理等特点。

间接融入则是地方文化要素,如地方物质文化环境等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方式、活动进程、成果形式等方面产生间接影响,其中,地方精神文化的间接影响尤为关键。当这些间接影响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所有活动主体和全过程,是为地方文化的间接全面融入;当其间接影响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部分活动主体或若干环节,则为间接局部融入。地方文化间接全面融入或间接局部融入,往往导致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施主体、课程评价者的知识体系、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潜意识行为等发生悄然变化,效果深远。

3.融入机制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学校需要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予以校本转化,将其具体化为反映学校自身实际与发展需要的具体要求,这种转化应由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力量以及相关专家共同参与讨论,形成课程决策。

(1)对地方文化重要育人价值形成共识。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力量以及相关专家等积极关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地方文化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地方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们才会全力支持、主动参与、积极推动地方文化进入学校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共识的达成,离不开各方充分交流与沟通,同时也需要区域范围的整体文化布局与设计,加强文化宣传与价值引导,需要学校、班级开展活动探索,展示成功经验,发挥示范效应。

(2)拓宽地方文化的融入通道。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设计、大型活动开展等方面,积极吸纳地方文化元素,适当展示、介绍和参与。积极邀请相应的地方文化学者、专家、艺术家等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活动指导、现场表演等活动。积极鼓励学校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文化主题的校本课程等。

(3)加强活动引导。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加强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20]。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发动学生探究地方文化,积极引导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充分调动他们感知、了解、探究、参与、展示与交流地方文化的热情。如设计地方文化活动背景、选择地方文化主题导入、介绍地方文化典故、主动交流地方文化感受等,突出活动性、实践性和过程性。学生在体验探究地方文化过程中,不断积累地方文化常识与地方文化活动体验,反过来又会促进其对地方文化的感知、思考、吸收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4.纳入课程顶层设计

已有研究表明,“有课程整体规划和管理制度的学校,该课程的实施效果也明显好于没有规划和管理制度的学校”[21]。因此,将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是确保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有学校在课程顶层设计上取得一定的经验,但是,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设计中,仍然缺乏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此,有必要从全校课程顶层设计的高度进行“学校课程愿景规划、学校课程结构优化和学校课程指导纲要设计”[22],将基于地方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框架。第一,学校课程愿景规划,需要认真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一训三风”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校理念系统设计层面考虑地方文化传承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实施,将二者纳入课程顶层设计范畴。第二,在体现学校学生实际的本校课程结构设计中,思考基于地方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存在方式,可以设计类似“综合探究”课程模块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存在感,也可以通过构建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拓展、地方文化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与其他相关课程模块整合,并在不同序列层级的内容中相互渗透。第三,研制学校层面基于地方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本校综合实践教育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及资源,并将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融入其中。

[1] 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2005,35(1):5-10.

[2] 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J].人民教育,2004(9):2-4.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4]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2014(7):4-7,4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3-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6] 李臣之,王虹,董志香.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刍议[J].教育科学研究,2014(6):61-66.

[7] 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79.

[8]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Z].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1.

[9] TIEN-HUI CHIANG.Is the Hegemonic Posi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able to Subjugate Local Cultures of Importing Countries? A Constructive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Localization[J].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4,46(13):1412-1426.

[10] 刘成.地方文化的语文教育功能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14.

[11] 季羡林.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11.

[12] 钱理群.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9,229(1):67-69.

[13]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3.

[14] Lauren Esposito.Where to Begin? Using Place-Based Writing to Connect Students with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J].The English Journal,2012,101(4):70-76.

[15] 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8.

[16] 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4):46-53.

[17] 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5.

[18] 张华,仲建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3-6.

[19]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9,96-97.

[20] 陈萍.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7):39-42.

[21] 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54-61.

[22] 李臣之.学校课程顶层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5(7):53-58.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