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忠妃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中学,浙江 台州)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推行,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支架式教学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概念框架,让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该教学方法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是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想方法,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帮助。
支架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前需要教师进行前期教学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教学内容。就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及对信息技术学习中所用到的思维方法的分析。对教学目标分析,就是要掌握潜在发展水平,即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对学生进行分析。就是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已有知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起点与初始状态。三是对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对多媒体教室的设备、网络、教学软件等设施运行情况以及学生利用电脑的熟练程度进行分析。四是对搭建支架的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对学习主题的框架进行设计,据此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支架,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供依据。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的“多变的形状补间动画”这一课时,通过对教学内容分析后,可确定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完成简单逐帧动画的制作方法,难点就是理解时间轴、库、关键帧这些重要概念。对学生进行分析:由于本课是动画学习的第十课,学生有了基本的动画概念,熟悉了Flash软件的操作。因此本环节可为学生搭建概念框架如下:形变动画→形状→矢量图形→形状补间动画,这样安排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动画的关键概念。
设计教学情境主要是为课程导入服务,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一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创设,同时要注重从情境中引出需要探究的教学问题或者学习任务。
设计教学支架应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方面来设计。设计认知支架时,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教学支架,这种支架是一种教学预设,在具体教学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或改进。设计情感支架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设计能力支架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还不具备的能力,主要是一些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方法、技巧与思维方式类的能力。教学支架的种类较多,常用的有问题支架、范例支架、工具支架、向导支架、建议支架、图表支架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支架。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教学活动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或是教学情境中问题的探索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架帮助。合作学习活动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应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学习任务和项目,并为学生提供范例支架、向导支架、工具支架以及建议支架等,使学生通过合作较好地完成学习项目或任务。
例如,在上例中,可设计这样一些教学活动:(1)复习旧知识,播放“贺卡”的补间动画,进一步熟悉补间动画特点。(2)引导学生在“贺卡”动画中新建一个“太阳”动画,制作30帧“太阳”逐渐变大补间动画。(3)让学生自主探究,新建一个“变形”的图层,设计30帧“椭圆”变成“长方形”的补间动画,让学生练习并总结变形补间动画的制作过程。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科学恰当的评价,能让教师进行反思,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还能使学生找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力。
总之,支架式教学方法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支架式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