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洲
随着农村新招聘的青年教师逐年增多,农村小学新教师的专业培养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新教师的发展往往被忽视。农村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地处偏远,同学科教师数量不多,因教师编制紧缺导致这些教师直接走进了课堂。他们在由学生角色转变成教师角色这个转变过程中是一个立体式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无效行为、低效行为或者无关行为,不能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灵活地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如何加强对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已成为教育上的热点与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注。为此,我们设计了《新教师成长困惑调查问卷》,编制了《新教师成长困惑访谈提纲》,通过调研发现,影响农村小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有三个:
第一,角色适应。新教师一走上工作岗位,就不能再像学生那样可以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要时时以人民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2.73%的新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师角色,比较适应的占18.18%,而能够快速适应的仅占9.09%。
第二,工作能力。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新教师有54.55%的不能适应岗位工作,基本胜任的占36.36%,而能完全胜任的仅占9.09%。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大学生实习大多流于形式,导致一大批新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中往往手足无措。其次,新教师对教材极不熟悉,不了解重、难点,缺乏必要的引领,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第三,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实需要。
第三,心理压力。新教师在入职初时心理压力很大的占72.73%,压力一般的占27.27%。可见,新教师在刚踏入岗位的初期为了满足学校、家长、学生的需求,不得不加班加点准备教学、研究教学,常常诚惶诚恐地站上讲台,心怀忐忑地聆听领导的评课,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新教师不仅缺少作为精神名片的“人气场”,也缺乏组织学生共同进步的 “人际关系场”,还缺乏捕捉学生差异性特点、发挥评价激励作用的“心理能量场”,更缺乏发挥课堂的传递、反馈、调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信息交互场”。可见,如何缩短新教师的岗位适应期,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转变角色,将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较快地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展现,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2011 年 1 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中指出:“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教育行政机构进行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大多与教学实际脱节,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很多学校虽然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目前也没有具体可行的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培养策略。
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又要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专业化水平,还要重视教师职业专业地位的确立和不断提升。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阻碍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新教师培养策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点:一是注重教师的培训需求,帮助教师破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二是注重教学实践与操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三是注重研修团队建设,让教师在共同研修中一起成长。其研究的对象以大学、城区中学、幼儿园为主,而对农村新教师的培养策略研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尚处在相对零散状态。因此,我们在研究中确定了两个突破点:一是对农村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描述,并着力探究其原因;二是针对农村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期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探讨学校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培养对策,进行归纳提升,使其系统化,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为缩短新教师适应期提供一定的借鉴。
鉴于此,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小学‘新教师’专业培养策略研究”,把本校参加工作教龄不满五年的新教师纳入调研范围。通过问卷调查和经验总结的方法,对本校11名新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科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新教师的培养现状做了调查,汇集了较多的来自教学一线新教师的材料,较全面地了解了新教师普遍遇到的困难问题及部分学校在培养新教师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对已有培养策略进行甄别提炼。通过实施一系列培养活动,探索出农村新教师专业成长系统有效的培养策略,加快新教师的成长。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出专业帮扶、专业引导、专业激励三大策略。专业帮扶策略致力于解决适应角色问题;专业引导策略致力于解决胜任工作问题;专业激励策略致力于解决专业发展动力问题。
针对刚入职的新教师,我们通过建立导师团、师徒结对子、专题性培训和不定期座谈等措施进行专业帮扶,形成了“导、带、训、谈”一体化的专业帮扶策略,即以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为主要目的,以导为基础、以带为关键、以训为引领、以谈为保障的一体化专业培养策略体系。其操作要点有四:
第一,导。“导”就是建立导师团,由导师帮助新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分析自己优势、劣势,确定发展愿景,制定长期、短期发展规划,说出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等,使新教师在教学、学习、生活中有依靠、有方向,另一方面也使学校对新教师的帮助、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第二,带。“带”就是师徒结对子。我们采取先由新教师自愿选择,再由学校平衡调节。通过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师徒的职责和义务,把结对的师徒安排在同一办公室。在平时工作中,做到了新教师遇到问题随时问,即时解决;骨干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训。“训”就是专题性培训,由导师团成员就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新教师每月一讲。有计划地对新教师进行教材、学科知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学生管理技巧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第四,谈。“谈”就是不定期座谈。通过座谈了解新教师在工作中的困难或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同时也注意排解新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烦恼等。
我们通过专业阅读、教学研究、专业写作、课堂打磨对新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与指导,形成了“读、研、写、教”一体化的新教师专业引导策略,即以促使新教师胜任教学工作为目的,以提高教学能力为重点,读、研、写、教四种力量相互影响的一体化专业培养策略体系。其操作要点有四:
第一,读。“读”就是专业阅读。学校组建青年教师读书团队,将新教师个体置于团队中,激发其学名家、精研教育理论专著的热情。通过论坛、演讲等形式,进行文化“耕心”。教研组间周进行一次教育名家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学习,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把握前沿教学动态,了解新观念、新方法、新策略,紧跟时代步伐。
第二,研。“研”就是教学研究。要求新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教材、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名师课例,开展课程标准解读、教材专题分析、常态课教学诊断、名师教学艺术研讨等活动,促使新教师提高基本的学科教学能力。
第三,写。“写”就是专业写作。要求新教师经常撰写教学反思、读书随笔、成长感悟,倡导新教师一课一反思、一书一心得、一年一汇报。学校通过引领新教师撰写教学反思,让其体会到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第四,教。“教”就是课堂打磨。开展跟踪指导式的异课同构、多人展示式的同课异构、多人循环式的同课同构等课堂打磨活动,促使新教师快速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们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展示、比赛、评选和推荐推介活动,让教师在比、学、赶、超中成长,最终形成了“展、赛、评、推”一体化的新教师专业激励策略。即以促使新教师熟练教学工作为目的,以激励专业发展动力为主要手段,以展赛评推为基本形式的一体化专业培养策略体系。其操作要点有四:
第一,展。“展”就是通过定期组织课堂展示、才艺展示、作品展示,让教师在展示中找到专业自信,增强专业情意,把教学实践中的得失成败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教师的成果进行宣传展示,无疑是他们扩大影响的“快车道”,是提高工作热情的“助推器”。对于教师取得的成绩,学校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展示。
第二,赛。“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大比武、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教师在备赛中快速提高自身素质,在比赛中看到差距,拟定新的专业发展目标。
第三,评。“评”就是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获得专业尊严感、体验职业幸福感。学校通过课堂比赛、读书比赛等各种活动,在新教师群体中展开评比,为新教师树立榜样,发挥榜样带动作用。
第四,推。“推”就是把专家引领和支持新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推荐优秀者外出参加学习、研讨、培训等,参加县、市级的读书演讲比赛、优质课评选和优秀教师评选等;推荐优秀者的教学经验、教学论文、课题研究成果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尽快培养出本学校的名师。
我们通过探求农村小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摸清了当前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进一步找到适合农村小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策略明确了方向。既解决了农村资源的不足,又能发挥新教师自身存在的优势,尽快使新教师适应、胜任、熟悉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体成效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拓宽了新教师的精神视野,提升了新教师的职业情操,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练就了新教师高超的课堂授课能力。我校11位新教师入职以来共获得县级以上优质课22节,烟台市级优质课1节、公开课1节。
第三,增强了新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我校新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比例达85﹪。顺利结题的县级小课题9个,烟台市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新教师发表教科研文章以及论文达8篇。数学高年级教研组以及完全由新教师组成的语文教研组连年被评为海阳市优秀学科教研组。
第四,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在系统的专业培养策略的引领下,我校新教师能够迅速调整心态,融入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中,掌握了与农村家长交流的语言艺术。他们耐心细致充满爱心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和信任。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也能够很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
我校在培养新教师这一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新教师由单一的个体成长提升为团队共赢进步,转变了新教师在当前形势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培养了新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我们发现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是师徒结对模式过多注重了经验的传承,忽略了新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它对新教师尽快了解教学、适应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强调新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向老教师学习、模仿,老教师立足于自己的经验引导其专业成长。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师傅引导新徒弟教学专业发展时,并非立足于新教师已有的知识基础,而是完全把新教师的授课纳入老教师上课的轨道上来,从而搁置了新教师已有的理论基础,在新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实践之间人为地制造了断裂。
二是面向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培训针对性不强。农村小学新教师参加的区域培训主要以区县级为主。这类培训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走向教师岗位之前的入职培训;二是渗透在学期或学年之中的定时定点培训。两种类型的培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与培训方式上:第一种培训课程的安排一般以通识性内容为主。第二种类型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培训课程设置内容较为宽泛。培训形式以专家报告、教育教学实践观摩研讨、自学等为主。这两种培训在课程的安排上宽泛,针对性不强;在培训课程的实施形式上以报告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不明确。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深切地体会到,农村小学新教师的培养需要更深层的研究与探索。一体化培养策略的运用对渐进式发展的新教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还没有囊括那些跨越式发展的新教师。
我们坚信:在现代农村学校管理中,只有善于运用新教师培养策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新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和激活有利于新教师的思想引导和健康发展的管理机制,才能切实调动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速推动农村小学均衡教育的进程。
(作者单位:海阳市方圆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山东烟台 265000)
(编辑:李延旭 校对:高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