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冰 吴茱萸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学阅读与创作这一学习任务群中指出:“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1]。可见,语文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作品的魅力。周庆元先生在其著作《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也提到:“加强体验式教学,是新世纪中学语文剧本教学的首选要领。”[2]对于语文的戏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剧情,体验戏剧冲突,体验人物性格。
新课改后应运而生的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体验为核心,强调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去主动感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原本单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文本解读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也不例外。高中语文体验式戏剧教学即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深刻理解戏剧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表达的主题。这种戏剧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
体验式戏剧教学的价值显而易见,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有优势也会有弊端,体验式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是否真正有效,我们需要从实际教学案例中进行分析。
曹禺先生的处女作《雷雨》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精品,长时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当做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来供广大中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雷雨》第二幕的两场戏,一是周鲁重逢、情人相见,二是周鲁斗争,父子冲突,这两场戏将周鲁两家夫妻、父子和兄弟等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细致丰满的周朴园形象。我们对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的杨霖霞老师与江苏刘桥中学的宋飞老师关于《雷雨》的体验式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
教学目标的设定。杨霖霞老师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确定了《雷雨》的三维目标:通过表演、评论与交流的方式,品味主要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陶冶情操。这样的教学目标虽然完整却不够具体,没有与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笼统地说品味人物的语言,却没有表明课堂重点分析的人物对象。宋飞老师将教学目标具体确定为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却没有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方式的选择。在正式教学前,杨霖霞老师要求每位学生在阅读《雷雨》(节选)的基础上,自行分组分角色排练表演,这一准备环节中,学生的阅读思考与排练都是对剧本的预备体验。在正式教学过程中,作为表演者的学生和作为观众的学生根据自己表演或者观赏的体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分享,这比单纯依靠文本或者教师讲解更为深刻。
宋飞老师大胆创新,除了采用剧本表演的方式,还将戏剧文本的教学组织成为具有创新特色的辩论课堂。辩论双方围绕“周朴园是否有罪”进行辩论。为了辩倒对方,学生必须对周朴园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的语言、性格与情感进行体悟思考,深入文本中找寻证据加强论证来证明周朴园有罪或者无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剧本的体验,课堂教学也达到了以教促学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杨霖霞老师以“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旨在分析周朴园的形象。宋飞老师的辩论课堂旨在从道德角度审视周朴园,让学生在30年前与30年后周朴园的变化中探寻他的性格与情感。
师生角色的认知。杨霖霞老师与宋飞老师都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没有将阅读的主宰权把握在自己手中,也没有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感受,而是让每位表演的学生交流自己对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让观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评价,让辩论的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真正能够发挥他们的辩论智慧。学生在体验交流中,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听从其他同学的想法过程中也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利于思维品质的提升。但是,两位老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的点拨和引导力度不够,杨霖霞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讲解得不够深入透彻,最后的总结也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宋飞老师只是在辩论开始和结束时充当记者角色进行引入与总结。教师引导者角色的缺失使得学生对剧本的重难点难以真正把握得当,学生自我建构的文本体验也不能更好地得到升华。
第五,教学评价的实施。在学生进行发言后,杨霖霞老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与激励的评价,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所帮助,但是其评价与点拨过于简单,不利于下一步教学的实施。宋飞老师在教学中缺失了教学评价这一环节,辩论的结束也意味着课堂的结束,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势必影响整个教学实施的效果。
体验式戏剧教学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但在前文对《雷雨》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第一,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对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的”问题探究,学生在自主思考与探究中,有的切中主旨、有的视角独特,而有的却脱离文本、牵强附会、浅尝辄止地评说。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会出现主观性偏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思维点拨等环节,会导致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低效或无效。
第二,过于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忽视了客观的评价。课堂案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管是否偏离文本,教师都大肆夸奖“分析得很好”“你很聪明”等,却没有说出学生究竟哪里回答得好。这些鼓励注重形式,但缺乏客观性,甚至会误导学生认为自己的分析真的好,听不进意见,也会导致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不再探究。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它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教师认识上的片面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课堂上应该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缺失或模糊,从而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严谨,使得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脱离。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接受也随之削减,不能从中取得实质性的收获。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也容易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有活动却没有体验。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但教学中的体验活动会出现随意散漫的局面,表演缺乏明确的目的,学生为表演而表演,而没有反思,使得体验的价值不复存在。
小组交流有形式却无实质。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深入体验,但是教师容易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对小组交流的目的与过程缺乏认真设计与指导。这会导致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学生还没有进入交流讨论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也容易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而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有时会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与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体验流于形式,缺乏内涵,一些学生成了陪衬。
对于高中语文体验式戏剧教学中存在的低效与无效教学,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即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用的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针对教学中过于凸显学生主体性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保证学生主体性真正发挥的前提下,教师做好主导者的角色。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时,教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和情味时,教师应该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既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表扬不是随意夸奖,批评也不是压制与歧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要明确地纠正,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是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戏剧教学有效的教学目标要以语文新课标为依据。新课标指出戏剧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阅读优秀剧本,帮助学生了解剧本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剧本、欣赏剧本以及评论戏剧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动作化、性格化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情操,提高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教师进行戏剧教学前应该熟悉新课改方案、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课前周密思考,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设计。
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文学的内容,除了中国古代戏曲程式化的曲词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对于中西方话剧,很多情节学生都能读懂。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师不能泛泛而讲,也不能只注重表演式体验,而是要做好取舍,可以采取提炼教材或者充实教材的方法。提炼教材不仅要深入理解剧本的重点和难点,也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实教材是在剧本中只有概括性叙述的地方增加对人物或情节的讲解,还可以将现实中流传广泛的人物、故事、新闻等引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
体验式戏剧教学强调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去体验与感悟戏剧文本的艺术魅力。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在小组探究中,教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析问题,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应提高教学能力,因材施教,避免教学模式单一化,实施符合戏剧文本的教学策略。在体验式戏剧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不可能自始至终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的提出是为了改变传统文本解读方式中“教师满堂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但是体验式戏剧教学可以吸收传统教学中文本解读方式的优点,进行优势互补,根据教学现实的需要来选择教学方式,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若一味追求体验,缺乏精深的讲解,学生将难以将自己的体验理解进行提升与升华。
体验式教学对高中语文戏剧教学课堂的构建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虽然教学过程中会存在教学低效的问题,但它依旧适用于现阶段高中语文戏剧文本教学。我们针对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也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语文教学改革之路漫长,我们对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未来依旧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