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深入调查学生群体,通过对文化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仍存在学生死记硬背文化概念、教师讲授照本宣科、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等问题。教师应通过情境导入、探究体验、紧贴教材的教学方法预设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课堂内容;学校应通过明确标准、举办活动、营造氛围等方式创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整体环境。
关键词:《文化生活》;文化自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126 — 03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近几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注重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方面的内容,但是关于高中阶段文化自信培养的相关研究很少,关注度不够,因此本文将尝试探讨如何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这个渠道来提高学生正确客观对待中外文化,并分别从认知、行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把握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以政治课堂为依托,逐渐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切实行动,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生活》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文化知识概念
大部分学生还在单纯依靠背诵的方式学习文化这部分的知识,而不会选择理解、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充满被动性,他们更加倾向于把课后所有学习时间放在背诵之前所画的知识点上,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这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点,在课后习题和日常考试中,在面对源于知识却又高于知识且变化多端的选择题、材料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成绩下降。有一些高中生普遍缺乏文化参与的热情,故而难以在实践中运用、检验所学知识。
(二)部分教师讲授的文化内容照本宣科
一部分教师单一使用传统讲授,过分注重知识教育,缺少精神熏陶和情感培养,课堂教学虽然紧扣书本主题,却陷入照本宣科的泥潭。比如教师在讲解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时,可以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独特的生活经历与他们在文学中的创新做法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记住社会实践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学生在课堂之外对文化问题和现象的看法与观点,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
在初学一门知识的时候,往往遵循着由浅入深的规律,逐层递进,进而起到启发的作用。同理,教材的编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亦是如此。以《文化生活》这本书为例,前三单元的定义、案例、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涉及到的概念都曾經出现在生活中,例如民族节日、大众传媒等,然而第四单元所讲解的理论是对所有文化概念的“复归”,内容体系庞大,使学生无从下手。《文化生活》中包含的概念需要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平时的积累、阅读加以辅助才能更好地吸收接受。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往往只能停留在外化的层面而无法深入,导致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设定和自身的发展预期大打折扣。
二、《文化生活》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原因分析
(一)课时的极度压缩
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将更多时间花在强调单一概念上,学生则是很盲目地接收信息,出现了学生不明确课程目标,缺少能动性的现象。在课堂中,部分教师由于课时紧张,往往选择删减案例,仅保留关键语句的讲解和圈画。但是,关键定义的陈述往往需要论据加以论证才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做法也导致不能有效拓展第二课堂,缺少具体的教学辅助资料,课程内容受限,教学资源急剧减少。有限的教学时间导致很多教师只能依靠考试和作业这两种单一形式来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学习成果,缺少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学生体验文化生活的机会亟需增多
文化自信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并非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唯一途径。第四单元文化自信框题进行的是对概念本身的教育,真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还需贯穿在整本书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依托学案和理论进行讲解,导致教学中依旧以教师为主导,讲授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缺少实践性,这恰恰违背了高中政治作为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初衷。正如书中第一单元所提到的那样,“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产生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创造并发展文化。
(三)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在讲解《文化生活》相关内容时应提升文化素养并扩充文化知识积累。教材中很多知识点举例对学生来说有距离感的原因就在于课前学生对相关概念缺乏了解,仅停留在片面化与碎片化的名词解释。书本上选取的实例背后往往隐藏着真实的历史价值,例如书中“传统建筑”下列举的北京菊儿胡同和每一个古老的北京胡同一样,曾为官宦人家的宅邸,承担着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功能,但是在讲解之前,部分教师内心由于缺乏一定程度的认可与了解,低估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因而无法使学生产生信服的感觉。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点前应明确书中涉及案例背后的真实价值,领略文化实体的特殊魅力,对文化产生认可和自信心,进而有足够的底气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观念。
三、进一步完善《文化生活》教学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一)教师应该预设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课堂内容
1.教师通过情境导入分析相关文化概念
《文化生活》这本书中涉及到的概念往往在教学初始无法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导入技能在正式进入课堂节奏之前预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以最新最热门的时事为突破口,通过视频插入或图片串连的方式将时事热点背后涉及到的文化生活相关概念强化,使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相匹配,学生通过思考熟悉相应考点,方便课后的记忆与运用。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例如通过比较古代二十四孝和现代二十四孝具体内容和图片,明确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推进学生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与建设,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激励大家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孝老爱亲,树立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这些要求同样也契合了十九大报告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内容。导入的案例或者视频的选择应与接下来所讲的文化生活新内容紧密联系,师生依循着导入中出现的线索自然引入文化相关主题,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享受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