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莹 朱桂萍 李梅
摘 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得到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农村的教育质量。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学校的资源合理配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城乡教师资源的积极调配、终身教育体系的搭建、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等问题逐一浮出水面。城乡教育一体化如何顺利推进,在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教育资源配置、考试制度改革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教育;城乡一体化;挑战
中图分类号:G61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123 — 03
我国处于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即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城市化发展的过程要求“促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形成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的教育,已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在促进城市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人”成为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因此,走“人性化”之路是新型城镇化的首选,教育应承担起“人性化”的责任。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综合教育已成为重要举措。
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从“十一五”规划以来(2006 年至今)对城乡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考查,以及对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可见,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处于逐年上升状态,城乡教育一体化更是成效显著,尤其的农村教育情况的改善较为显著。
(一)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提高
多年来处于贫困地区的学校办学成本较高,例如对寄宿制学校宿舍、学校食堂等生活设施的金投入,其中村小的教学运转较为艰难,也成为了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多年来的薄弱环节。对此,政府不断提出建设工程与计划:
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占比例如下:
2004-2007年规划,中西部23个省份新建、改扩建徐诶下7727所,在全国覆盖了953个县,其中西部地区40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涉及广泛,政策强而有力,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政治高度和全局深入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行深化改革,认真部署和协调安排,落实各项改革政策。
(二)城乡师资队伍建设趋向均衡
在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上,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老龄化的情况,政府不断制定相应方案,以避免农村学校山现“教师荒”,例如,拓宽农村教师入职渠道,培养计划内免费师范生,设立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极力解决农村教育教师队伍人才匮乏的问题。对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及社会保障政策加以完善,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及年轻的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以缓解农村教师的老龄化现状,为教师队伍融入新鲜血液,鼓励临退休教师提前办理退休,予以补偿。通过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对考核结果中综合素质较低、能力较差的教师做出一定的奖惩措施,甚至强制退出教育系统。
根据调查发现,针对农村小学存在的教师结构不合理情况,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在年轻教师的引进上应向农村小学倾斜,在教师性别的选择上适当向女教师倾斜,在学科配置上引进音乐、体育、美术、外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配置,并且确保农村学校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设。
(三)城乡教育需求逐渐多元
我国于2016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出生人口总数达到近16年来最高水平,对学校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扩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针对学前教育方面,为满足新增二孩的入园需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学前教育发展明确了任务,按照城镇服务人口1万人、农村服务人口3000—6000人设置一所幼儿园的原则,合理规划城乡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逐年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对公办幼儿园资源逐步扩大,对村小学校校舍资源合理利用,例如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乐山市2016年大力实施彝区“一村一幼”提升工程,对财政投入持续增加,硬件设施配备力度加强,截至2017年,共投入189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48所幼儿园。
(四)高等教育陆续落户县城
教育部逐步加强了高等院校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安排入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将高等教育作为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发展的重要引擎。小城市高校建设不仅投资少,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在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发展的促进上作用重大。在城市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资源由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尤其是縣城甚至中心城镇的流动,对新型城镇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教育一体化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教育仍存在明显差距
1.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问题
学校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导致了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闲置和城市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城乡教育资源仍然存在“数量相同,质量不同”的矛盾。从数据指标来看,农村学校校舍等硬件指标甚至超过了城市指标,但实际上许多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质量远远低于城市学校。因此,在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上必须加强。消除危险房屋后,重建土壤游乐场,增加设备,城市学校开始实施多媒体教学,并为学生教室安装空调,电视机等设备。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步调不一,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滞后于城市,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很低。
2.从教村小吸引力不足问题
根据数据指标分析,对比城市和农村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人数,得出结果如下:
从教师年龄结构上看,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高龄教师较多:
此外,学科结构性短缺的现象,在农村学校的建设中也普遍存在,例如急缺音乐、体育、美术、以及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
3.农村教育理念整体落后
在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城市与农村学校的相对比,农村学校整体较为落后,对农村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例如,一定数量的农村偏远山区小规模学校,学校的教育氛围不浓,教师水平较低,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例如,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于2013年组织的全国11 个试点地区“学生能力国际评价”(PISA)测评,数据结果也表明农村教育质量仍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城市教育质量。
(二)城市化过程中教育迎来新的挑战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在农村办学条件的提高,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以及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等多方制约,想要全面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仍然面临很大挑战。
1.教育发展规划面临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其中,57.2%的留守儿童在父母一方外出的家庭成长,42.8%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同时外出的家庭成长。79.7%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长大,13%的留守儿童交于亲戚、朋友抚养,7.3%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处于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状态。长此以往,未随父母进城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祖父母或亲戚监护下成长,父母的关爱的缺失,心理问题出现后疏导不及时,导致了家庭教育的问题频频发生,家庭教育并未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如何将农村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匹配,特别是城镇建设过程中引起的人口聚集问题;如何对人口流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有效控制;如何合理和有效地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如何应对“独生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都是教育规划中应该及时考虑的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素质亟待增强
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导致了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中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归根结底,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前提和保证的基础上。但综合考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仍处于偏低状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常住人口(15岁以下的人口)的文盲率为4.08%,比2000年的6.27%低2.64个百分点。技术严重不足 在中国的工人。
强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夯实基础。但是,我国现有的1.12亿技能劳动者,在从业人员总数的占比不足13%;高技能人才仅2863万,其中5%是技师、高级技师。去除现有的440万高技能人才缺口,与2009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相比,到2015年或2020年预计增加540万或990万。数据显示人才技能结构比例不合理,高级技能人才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很难适应各个省市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对技能人才的不断需要。
3.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问题
2014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进行了深化改革。在面对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问题上,农村学生能否上重点高校的教育公平问题,以及中小学招生时存在的择校难和择校热的现状上,将采取适当对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进行改进。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逐步健全教育公平、选人用人趋于科学、体制机制的实施监督有力,将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逐步实现对多种学习成果均多元认可且学分转化,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4.共同维护教育公平问题
幼儿园入学困难,公众难以进入,私人承担不起,第二个孩子的到来,该怎么办?学区房价直奔天价,可以降低吗?这些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问题。对于学区问题,它是学校选择的副产品。在普及义务教育后,人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择校热是客观的表达,需要更好的教育。当资源稀缺出现时,父母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目标。因此,社会对教育公平也存在一些误解。2014年,教育部多措并举,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来啃这块“硬骨头”。例如,采取多校划片是突破口,对现有资源进行均衡分配着手,解决机会公平的问题。因为只有资源配置均衡了,择校难和择校热的现状才能逐步降温,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中获得公平机会。近几年择校热虽然逐步降温,但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在教育均衡上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教育如何适应并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教育如何打破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发展?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首先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规划和专业性的指导,将保障制度和体制的深入改革作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对以城市促进农村发展的加强辐射能力,逐渐提高城市教育在城乡一体化进行中的承载能力,抓好城乡建设双向沟通,体制机制的动态平衡这两个关键点。基于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才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参 考 文 献〕
〔1〕呂信伟.成都在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面临的挑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4).
〔2〕孙颖.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的路径:探讨村小学教师全科型培训的可行性前提〔C〕.“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09。
〔3〕王丽娜.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赵茜.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1,(06).
〔5〕许涛.建立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机制〔J〕.辽宁教育,2014,(04).
〔6〕张建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周口教育〔J〕.周口日报,2018,(03).
〔7〕徐敏娟,楼文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杂志,2015,(06).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9〕马云鹏.建立保障农村教育质量的课程体系 〔J〕.教育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