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剑河—榕江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018-02-25 20:16林泽渊
西部资源 2017年6期
关键词:挖方填方危险性

林泽渊

摘要:对拟建的剑河—榕江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对拟建高速公路区域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并对全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分为29个区段。其中危险性大区15个,危险性中等区6个,危险性小区8个。同时对建设场地适宜性进行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公路建设用地的审批和路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高速公路

1.工程概况

剑河—榕江高速公路是贵州省“678”高速公路网中“第二纵”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的末段,跨越剑河、三穗和榕江三个县,北连沪昆高速,南接厦蓉高速,是贵州省东部地区重要纵向联系通道之一。公路全长116.715km,双向4车道,路基宽24.5m,设计行车速度80km/h。沿线有剥蚀、侵蚀等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

2.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为14.9℃~18.2℃,多年平均降雨量1111.7mm~1226.4mm,多年均相对湿度为78%,最大相对湿度81%,最小相对湿度75%。

自北向南跨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沿线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南哨河、朗洞河等,珠江水系主要有寨蒿河、八妹河、都柳江等。河流属山区雨源型河流,动态变幅大,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

评估区处于贵州高原向湘西、广西丘陵、山地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总体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点为线路K5+950附近的山顶,海拔为1182m,最低点为都柳江河谷,海拔248m。区内主要是剥蚀、侵蚀地貌,低山、丘陵,河谷盆地、阶地错杂其间,具山高谷深的特点。

评估区出露地层有青白口系的番召组(Qbf)、清水江组(Qbq)、平略组(Qbp),白垩系茅台组(K2m)及第四系,其中青白口系清水江组(Qbq)分布最广,其岩性为一套浅变质岩,以板岩、绢云母板岩、凝灰质板岩为主。

评估区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与华南褶皱带过渡地带,受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南东与北西向应力的作用下,使全区构造形成北东向的褶皱和断层。区内断层主要有岑松—革东断层、大田坝断层、翻滚断层等十余条断层,褶皱主要有东陇向斜、建威堡向斜、利洞—兴隆寨背斜等。区内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两种类型,其中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质较好。

3.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1)滑坡

滑坡是评估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之一。其评估主要包括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形成要素和滑坡变形空间组合特征,确定滑坡規模、主要诱发因素、类型及其对工程的危害等。评估区内有滑坡17处,均为小型滑坡,对拟建公路可能产生危害的有5处。滑坡主要发育于地形坡度较陡与构造发育的斜坡上,这些区域岩(土)体易风化,地表覆盖层较厚且结构松散,抗剪强度较低,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浸泡作用下,岩(土)体软化且重力增大,抗剪强度大幅下降,从而形成滑坡,对拟建公路危害大。

(2)崩塌

崩塌是评估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之一。其评估主要包括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情况,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及危害等。评估区内共发现崩塌4处,其中2处对拟建公路可能产生影响。崩塌规模为小型,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崩塌体多发育于露天开采砂石或工程切坡之处,形成较陡的地形坡度,局部近直立,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在长期风化作用和降雨等作用下发生岩体崩塌。

(3)泥石流

评估区共发现泥石流沟3条,小型规模,地形切割较深,沟谷发育,地形坡度一般20°~30°。评估区内残坡积层较厚,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在暴雨突降水作用下把土层浸泡使其结构松散并随雨水流动,从而形成泥石流。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来划分,评估区内泥石流属沟谷型;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评估区内泥石流属降雨型。

(4)不稳定斜坡

评估区有不稳定斜坡8处,目前处基本稳定状态。不稳定斜坡多发育于工程切坡,形成较陡的地形坡度,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不稳定斜坡在开挖扰动及降雨等作用下易发生滑坡或崩塌。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对公路的切方段、填方段、桥梁及隧道建设地段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过程中和建设过程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1)现状地质灾害的滑坡5处、崩塌2处、泥石流沟3条、不稳定斜坡8处,路线路基、隧道口及桥台、桥墩建设加剧和遭受现状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2)拟建公路全线挖方69处,挖方最大高度43.55m,引发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的57处,中等的11处,小的1处。由于该地区的土层较厚,引发的灾种主要是土质滑坡,在土层的拉动下伴随崩塌发生,冲沟地段雨水冲刷滑坡堆积体形成泥石流。(3)拟建公路全线填方58处,其中最大高度42.09m,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的51处,中等的1处。大部分填方高度较高,在雨季降雨等条件下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4)全线共有特大桥9座,大桥77座,中桥9座,互通式立交5座。桥台自然斜坡多数较陡,挖方高度大,土层厚,工程建设引发桥台边坡开挖引发和遭受滑坡、崩塌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的71处,中等的47处,小的72处。同时5座互通式立交建设引发和遭受滑坡、崩塌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5)全线共有隧道左幅51座、右幅50座,其中特长隧道1座,长隧道22座,中长隧道16座,短隧道左幅12座、右幅11座。隧道进、出口处大部分地形坡度较陡,岩石较破碎,隧道口共98个,其建设引发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endprint

5.地质灾害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5.1评估原则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评估结果,结合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充分考虑拟建项目特点,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按“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和“就大不就小”的原则,划分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大、中等、小三级。

5.2地质灾害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上述原则,将公路全线分为29个区段,其中危险性大区15个,总长度91.127m,占总里程的78.1%;危险性中等区6个,总长度6.133m,占总里程的5.2%;危险性小区8个,总长度19.455m,占总里程的16.7%。

5.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小区、中等区、大区分别对应建设场地适宜性的适宜、基本适宜、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引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和危险性小,在自然条件下对可能引发小的地质灾害路段采取防治措施后适宜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及中等区,采取可靠、合理的防治措施后方宜建设。

5.4防治措施

为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对路线各挖方路段、填方路段、桥梁建设、隧道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①对挖方路段及桥台、隧道口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提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削坡减载、截排水、支挡、锚固、抗滑桩、护坡、支顶嵌补、栅格网遮拦等,对危险性大的边坡应建立监测预警系統,发现险情应及时避让。

②填方路段选择符合要求的地基持力层及基础形式,选取合理的填料,分层堆填夯实并逐级压密,同时对填方边坡采取支挡、支护及坡面防护等措施。同时,隧道施工产生的大量弃渣必须选择地势低洼地段合理堆放并设置拦挡坝,以免引发地质灾害影响环境。

6.结论

(1)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发育,调查发现小型滑坡17处,崩塌4处,泥石流沟3条,不稳定斜坡8处。

(2)拟建公路全线挖方69处,填方58处,特大桥9座,大桥77座,中桥9座,互通式立交5座,隧道左幅51座、右幅50座。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挖方、桥台和隧道口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和填方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

(3)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按“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和“就大不就小”的原则,将全线划分为危险性大、中等、小三级共29个区段。其中大区15个,中等区6个,小区8个。对各挖方、填方、桥梁和隧道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梁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地质出版社,1998.

[2]韩至钧.贵州省水文地质志[M].地震出版社,1996.

[3]周训华,罗强,陈勇,等.贵州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s1):77-81.

[4]贵州省地质矿产局乌蒙工程公司.贵州省沿河至榕江高速路剑河至榕江段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挖方填方危险性
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设计研究
不同压实度下黄土填方边坡失稳的模型试验研究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市政道路高填方区域土石混填技术研究
刍议公路工程水泥路面施工技术
浅析建筑施工中的挖方和土方转运
基于GEO-studio的高填方渠道边坡变形分析
大型输水明渠高填方段渠堤防渗和稳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