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蕊华
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相融共生、相亲相爱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之间、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不够相亲相爱的现象,这既有理论方面的原因,也有实践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理论界在对中国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提炼和推广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在指导新时代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小学校长不仅要成为卓有成效的实践者,更要做有思想的实践者。
一、校长的思想太多还是太少?
经常有人讲,我们的教育缺的不是思想,缺的是实践,缺的是行动。事实果然如此吗?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以优秀校长的名字命名的教育思想研讨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惑。这些困惑有的来自校长方面,他们怀疑自己还不足以成为有自己思想的校长;有的来自校长所在学校的师生,有些人认为校长提炼教育思想就是出风头,就是搞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也有的来自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他们认为校长怎么能提教育思想,甚至认为统一思想的工作还没有做好,怎么敢提自己的教育思想,哪有那么多思想。虽然有校长建议,不要提某某校长的教育思想,只提某某校长的办学实践、办学经验之类,但我们还是坚持认为,作为一位名校长,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校长,他首先就应该是有思想的校长。
是不是只有名校长、教育家型的校长才有思想,一般的校长就不需要有教育思想了呢?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有教育思想?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常有人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他只要规规矩矩地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听从领导的指示办就行了。现实中,也的确存在着许多校长没有想法、没有思想的现象,校长和校长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一种“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的状态,讨论的内容往往停留在操作的“术”的层面,而较少关注思考的“道”的层面。我们通常讲,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校长的实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是基于对教育的情怀和师生的关爱,基于对教育的特别情感和特殊理解的实践,这种实践尤其需要有思想的指导和发自内心的引领。从这个方面讲,校长的思想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好在越来越多的校长意识到思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校长逐步具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但对于已有的思想,如果从改进的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存在着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表面化。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校长没有深度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往往用一些空泛的口号或别人的一些观点当成自己办学的指导思想,而且经常存在着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直接作为办学思想的现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指导所有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而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其深入落实,还需要因校制宜地做很多工作。
二是功利化。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校长对于教育的思考往往停留在关注当下、强调应试、注重分数、追求数量的状态。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学校提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标语口号,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没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忽视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是行政化。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校长对于教育的思考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治理越来越强调要关注人本、体现多元、讲究民主、注重法治,越来越强调在学校管理中要去行政化。当前一些学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工作的现象,把学校办得越来越像行政机关,而不是基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二、校长要有什么样的思想?
校长要做有思想的实践者,这种思想要体现对教育理论的基本理解,体现对教育实践的有效概括。
1. 正确的思想
通常讲“有,比没有好”,事实上并非如此,有错误的思想比没有思想更糟。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理论和领导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总结了人类的实践智慧,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为我们指引了行动的方向。校长思想的产生,更要关注人类基本价值、社会主流价值和现代教育价值对于教育的要求与启示,尤其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仅仅关注高考指挥棒、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的思想,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2. 适合的思想
正确的思想不一定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只有适合的思想才是更好的思想。适合的思想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学校而异。
第一,适合社会要求。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期,每个阶段都会对教育提出新要求,不同地区对教育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校长的思想要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适合教育现状。教育改革处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中东西部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之间、同一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不同学段、不同性质的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校长的思想要适合教育的实际状况。
第三,适合学校基础。学校和学校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这些差异既体现在基本的办学条件、师资、生源上,又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历史、学校文化以及学校管理风格上。校长的思想要适合学校的现有基础。
第四,适合个人条件。学校和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校长和校长之间同样存在着各种差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学科背景各有不同,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积淀相互有别,专业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校长的思想要适合校长个人的特点。
3. 创新的思想
不断变革的时代要有不断创新的思想。校长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借鉴国内外优秀校长的教育思想,结合所在学校的历史与条件,梳理教育经历,凝练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思想。创新的思想要体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体现思想的逐步发展,体现校长与众不同的思考。上世纪20年代,浙江省春晖中学之所以能够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史上难得的丰碑,与其有一批有思想的校长和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经亨颐提出的“教育为纯正之事,教育者为纯正之人”的人格教育、夏丏尊提出的爱的教育、丰子恺关注的美的教育,还是朱自清提出的“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等思想,无不显示出思想创新的光辉。
三、校长如何有思想?
校长如何才能做到有思想呢?实践表明,需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1. 显性化
校长们往往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甚至有着独特的实践智慧,而这些经验和智慧在校长看来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校长思想提炼的过程恰恰就是将这些只可意会的东西说出来,把说出来的东西写下来,这就是显性化的过程。古人讲要“立德、立功、立言”,所谓“立言”,也就是将思想与经验进行记录和呈现的过程。
2. 概念化
校长的思想要用规范的词语来表达,要用规范的概念来论述。我们主张用一些独特的语言甚至是草根的语言来表达校长特有的思想,但不主張生造一些其他人无法理解的词语,尤其不主张对理论界通用的概念赋予完全不同的含义。
3. 体系化
校长的思想要真正体现对实践的全面概括与系统提升,呈现出来的对教育的思考不能是零星的、碎片化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而应构成一个思想体系,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校长有思想,不是为了有思想而有思想,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更好地指导行动。校长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的过程,也是理论和实践,以及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密切结合、相融共生的过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