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新时期文化自信中的角色构建

2018-02-25 18:55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文化

程 耘

(咸阳师范学院 图书馆,陕西 咸阳 712000)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1]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表明,要改变社会主义建设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状,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要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要拥有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和文明逐渐形成和长期发展起来的精神和心灵家园,孕育和维系着人们对于其自身民族和文明的深刻认同和真挚情感。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典籍的保存与收藏机构,在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何构建文化自信,发挥地区文化服务优势,打造地区文化服务品牌则有待于深入研究。

1 图书馆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1.1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和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从认识角度看,文化有助于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从社会历史进步角度看,文化具有承载和传递人们改造世界的功能;从民族发展角度看,文化具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从社会制度变革和稳固角度看,文化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功能。[2]所以文化自信体现了从自然、历史、民族及社会发展等各个角度对文化认知和理解的态度,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民族特征与新时代特征的文化所进行的创新和传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敬和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相融合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缩小了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消除隔阂和偏见,维持社会的稳定团结,为促进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自信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社会生产结构的体现,是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精神、智慧的提升,是新时期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依据和精神支撑。

1.2 图书馆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

图书馆的诞生和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机构之一,不仅承担了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存储的功能,而且还肩负了促进社会文化活动、加强公民文化素养教育的职责。

1.2.1 图书馆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图书馆本身就是一道文化底蕴浓厚的风景线,也折射出人类对知识文明渴求的愿景。它不仅积累和记录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且通过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也吸引着络绎不绝渴求知识的读者。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储备量大幅增长,文献信息检索手段多样化和高效率,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

1.2.2 图书馆是平等享受文化权利的重要机构

图书馆的公益性和平等性是为到馆读者服务的基本保障,即阮冈纳赞在图书馆五定律中指出的要让每个读者都有其书,享有读书的权利,真正做到书为每个人和每个人都有其书。[4]图书馆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一方面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提高了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让图书馆走出去,普及与提高了知识服务范围,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1.2.3 图书馆是读者接受继续教育的殿堂

随着社会信息化,人类社会进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图书馆教育功能日益凸显。通过书籍获取知识、提升素养,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扩大视野。另外还会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鼓励读者亲近经典文化、优秀文化,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见》[5]中强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坚持正确导向,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植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基地、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图书馆为构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持与文化支撑。

1.3 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3.1 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资源配置不合理。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配置上没有杜绝通俗文化、快餐文化的存在,这种弱化优秀文化导向的现象直接影响读者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对民族文化的信仰,不利于文化自信建设。(2)文化服务设施落后,无法满足每位读者的需求,部分丧失了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建设。(3)图书馆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馆员的服务能力包括馆员自身文化素养、专业服务水平及服务理念,馆员的服务能力不到位会影响文化服务的质量,影响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不利于文化教育方向的引导和文化自信的建设。

1.3.2 区域文化服务优势不明显

高校图书馆代表所在地文化发展水平,并服务于本地区的文化事业。如果不能从区域文化服务走入基层、深入群众,改善服务模式、服务方式,树立文化服务品牌,就不能适应区域文化发展需求,不利于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建立。

1.3.3 阅读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

文化建设离不开全民阅读良好风气的形成。现代社会中人们静下心来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学习的功利性、浮躁性表现在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只关注表面文字,对阅读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既不利于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之一,若不能承担对读者的教育和对优秀文化的引导和推广工作,不利于文化自信建设。

2 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角色构建

2.1 高效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必须通过创新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实践、完善服务职能来建立高效的文化服务体系。[6]

2.1.1 服务理念的提升

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在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在文化自信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场地优势、人才优势,把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文化自信和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的服务。首先,服务理念的提升强调“以人为本”,改变传统服务中以文献资源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以人为本”要求资源配置上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开放时间、馆藏设施要从读者使用是否方便的角度出发合理配置。其次,服务理念提升强调服务性,即图书馆要成为文化活动中心,努力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突破传统图书馆单向式开放和服务机制,推出全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6]再次,服务理念提升在形式上体现主动性服务、个性化服务、知识化服务、教育性服务和休闲性服务。服务模式的变化促进了文化服务的延伸和扩展,增强对文化的依赖性,为高效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2.1.2 服务手段科学化

科技发展推动了传统图书馆向现代数字图书馆的转变,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又改变了传统服务模式,扩大了文化服务范围,有力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图书馆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进步的助推器。1993年美国率先开展了数字图书馆研究工作,并认为DL(Digital Library)将电子资源和创建检索以及使用信息相关技术能力的结合,是可操作任何介质上的数字化数据(文本、图像、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的信息存贮与检索系统的一种扩展与提高,是由一群支持这些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使用,是作为实际场所进行资源选择、收集、组织、保存和存取,支持用户交流的扩展、提高与集成。[7]信息资源的存储和使用是图书馆推动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的数量,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也促进了文化发展途径的多样化。例如在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承上可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馆藏特色图书和古籍善本及珍贵的实物进行数字化,变成电子资源存储在数据库中,供读者阅览、欣赏,同时通过资源共享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2.1.3 服务实践多样化

服务实践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服务内容多样化以高校所在地文化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潜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为基础,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优势、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文化传播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定期邀请专家举办文化讲座、开办文化信息素养培训班、举办别具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各种纪念日和传统节假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及相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则要改变图书馆坐等读者上门的传统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文化实力较强的机构设立分馆,形成总分馆关系的组织结构,利于资源共享,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利于文化成果的共享。

2.2 发展区域文化,创建地区文化服务品牌

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文化发展的标志和文化传播、文化教育的重要文化机构,首先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虽然无形,但已深入民间生活,同样是人类历史文明留下的宝贵历史财富,饱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之一。2007年1月,国家图书馆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民间剪纸艺术展”,该展览通过“中国第一剪”高凤莲剪纸作品展、陕北民间布堆画展、高凤莲现场剪纸表演、“关注民间原生态艺术”讲座等系列活动反映了陕北人民淳朴的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传统文化格调。展览不仅有静态实物展示还有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展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民俗民情的精深,通过展览唤起广大参观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8]

其次,要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所谓文化产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是指“通过工业化、商品化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和传播活动,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8]文化产业化刺激了社会各方面对文化的需求和依赖,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既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更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为文化的社会效益提供保障。

再次,高校图书馆在充分发挥文化职能的同时,还要注重与地域其他图书馆、文化机构之间建立团结互助的合作关系,弥补资源配置不足,扩大文化的社会服务效益。在具体实施上,陈茁新等提出建立一体化的图书馆联盟,即由信息资源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共同组成联盟。美国乔治——亚洲图书馆联盟教育系统的成员包括私立大学、职业技术院校和公共图书馆;弗吉尼亚的弗吉尼亚高校虚拟图书馆协作网VIVA私立大学图书馆并开始向州内其他行业图书馆扩展。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则是国内第一个包括高校、科研和公共图书馆的联盟。[9]所以高校图书馆可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文化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合作联盟组织,一是避免资源重复建设,二是便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资源共享的实现,三是通过技术帮助实现资源检索、资源获取的技术保障。

2.3 发挥文化教育职能

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文化是教育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是文化的实施手段和保障。李大钊先生指出:“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是藏书的地方,而是教育机关。”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也指出:“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期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受益终身。[10]

首先,加强对读者人文主义教育,用优秀的文化滋养和熏陶读者心灵。人文主义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精神追求、思想觉悟、文化底蕴、文化素养为教育核心目标的文化活动,强调发现和肯定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追求人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推荐、选择优秀文化书籍给读者阅读和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举办各种文化知识讲座,对公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讲解;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艺术展览鉴赏会、书法绘画作品展览、优秀纪录片及革命文化教育片展播;开辟读书角,举办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图书馆通过阅读推广、知识普及、文化作品展示活动等加强对读者的人文教育。

其次,加强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教育读者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资源,如何使用馆藏知识数据库进行学习。随着馆藏古籍资料通过数字化得以在网络上传播,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学习的过程。提高读者信息素养也等于培训了读者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再次,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掀起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良好风气。可利用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开展“读书角”“朗读者”“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打造“读书节”“读书活动日”活动,在“读书节”上为读者推荐阅读书目、推鉴图书、推广阅读;利用各种节假日,通过发放知识学习手册、举办公益知识讲座、专家咨询座谈会等形式举办文化知识宣传。

3 结语

文化自信的建立是关系到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举措,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的源泉。高校图书馆在新时期文化自信建设中可通过树立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场地优势、人才优势,形成高效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服务品牌,并发挥其文化教育职能。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