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的文化因素分析

2018-02-25 18:55王德耀郭玲霞刘宇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陵区两河帝陵

王德耀,郭玲霞,刘宇峰

(咸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陕西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关中地区有大量的帝王陵园分布,这些陵园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是通过精心设计而成的标志性建筑,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时期陵园的分布规律与特点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规模与陵寝文化思想。本研究侧重于从地理科学角度来探讨风水理论、天人合一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等对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陵寝选址与分布的科学内涵。

1 关中自然地理环境概貌

关中从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南有秦岭褶皱造山带、北有陕北地台,属于地堑型构造,形象地说是大地南北撕裂开的一条裂痕[1]。从地形地貌上看是中国三级梯级地形之第二级的前缘部分,其南有秦岭山地,秦岭北坡主要由变质花岗岩组成,北有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褶断带,也就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俗称北山,主要由奥陶纪石灰岩组成。秦岭与北山在西部宝鸡一带近乎交汇,呈“封闭”状,从西向东地势越来越开阔,东界以黄河与山西、河南相接,是一典型的盆地地貌[2]。关中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温度为12~13.6℃,年降雨量为500~800 mm,雨量集中在7—9月。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河网密布,南北两侧山地支流汇入中部渭河干流,最终在潼关汇入黄河。

2 关中历代帝王陵园的分布与特征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催生出璀璨的华夏文明,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先后建都于此。帝王辞世后其陵园多选择都城附近,大部分都分布于关中地区。但由于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同,其陵园分布也各具特色。

关中地区的华夏始祖陵寝呈散点状分布。具体分布在关中北部地区,黄土高原南缘的黄土峁、梁地貌之上,如黄陵黄帝陵、宝鸡炎帝陵、合阳帝喾陵、白水杜康墓等。

周、秦王(公)陵呈片状分布在关中地区。如西安市鄠邑区周王季陵、兴平周懿王陵、临潼周幽王陵、凤翔周赧王陵等。秦王(公)陵主要有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咸阳陵区、芷阳陵区等[3]。

西汉帝陵在关中地区的空间分布上呈带状围绕着汉长安城,形似“勺柄形”。西汉帝陵中沿咸阳五陵原从东至西呈带状分布有9座帝陵,此外还有汉长安城东南黄土台塬上的两座西汉帝陵。

唐代帝王陵在关中地区空间上呈弧线状分布。以唐长安城为中心,西连乾陵,东接泰陵,形成一个102°的扇面,唐代十八帝陵基本上都沿着该扇形面的边缘,即关中俗称“北山”的诸山峰南坡或山前台塬构成的弧线分布[4]。唐代帝王陵大多分布在渭北高原的山梁上,即关中渭河以北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和蒲城6个县境内,东西相距150 km,号称“关中唐十八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陵在关中地区呈点状散布在彬州、高陵、富平境内。

3 关中古代帝王陵寝的文化因素分析

3.1 风水因素

风水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理论,虽有许多谬误或迷信之处,但更多的是人类适应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体现。要理解风水理论,就要了解风水理论产生的地理环境。首先,中国地处北半球,所以以南方为阳;其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水向东流;第三,中国地处季风气候区,冬季风从西北吹来,带来的是干燥与寒冷,夏季风是从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吹来,带来的是潮湿与闷热;第四,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文明国家,对气候和土地的依赖性极强。基于此,我们可以将风水理论与地理环境科学地联系起来:阳光对所有生物的生长有利,所以房屋建筑讲究坐北朝南;寒风对人体耗能最大,影响健康,所以住宅的北方要有高地或山体遮挡;水是热能的重要载体,对调节气温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宅子的南面最好有水体流过,防止冬天过冷、夏天过热,还可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及污秽物,清新空气。古人“事死如事生”[5],故陵墓选址方面也非常注重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或依山傍水等风水理论。关中帝陵主要分布在咸阳原上,或封土为陵,或因山为陵,与当地自然环境浑然天成,是察形观势风水理论的具体体现。如“唐十八陵”各陵以层峦起伏的北山为背景,南面横亘广阔的关中平原,与终南、太白诸山遥遥相对。渭水远横于前,泾水萦绕其间,近则浅沟深壑,前望则一马平川,是坐北朝南风水选址理论最为完美的体现。

3.2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中总结出的重要法则,也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体现。古人发现自然的力量非常强大,顺则有利,违则有害,也就是说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春秋战国之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依山造陵”更显王者威严,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难以形成一种风俗习惯;唐代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为开凿关中盆地北缘石灰岩低山和丘陵奠定了基础条件。唐代帝陵从唐太宗李世民葬九嵕山开始,先后有15座帝陵(除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外)都构筑在基岩山上。唐乾陵开创了“依山为陵”的建陵模式。唐乾陵由三座石灰岩山峰组成,其最高峰为主峰梁山(海拔1 047.9 m),山势雄伟挺拔;梁山南面有二峰,海拔比梁山稍低,东西对峙,山顶各有土阙,状如女子的乳房,故称乳峰山[6]。唐乾陵的修建正是充分利用梁山的自然资源,将陵区雕塑成一副“女皇安卧图”,远观仿若一位刚刚沐浴而出的美人,头微微仰起,长发像瀑布一样飘逸,胸部隆起,安卧于苍穹之下,好似女皇仰天而卧,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依山为陵”一方面是为了显示雄伟气势,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了石灰岩坚固不易开凿的特性从而达到防盗的目的,这也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最完美的表现。

3.3 文化的传承与开拓

3.3.1 “两河夹一山”选址环境的演变

秦西垂陵区大堡子山位于礼县永坪乡和永兴乡交界处的西汉水北岸,隔河与南岸的山坪城址相对,西侧有永坪河自北而南注入西汉水。西汉水以东的河谷平坦开阔,一马平川;以西则山势险峻,狭窄蜿蜒。墓葬遗址西面、南面石壁陡峭,不可攀登,东面较缓,北面与起伏的群山相连接,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堡子山陵墓处于“两河夹一山”的地理环境之中;临潼秦芷阳陵区,南为陡峭的骊山,西为灞河,北为渭河,东面为开阔的平原,也是“两河夹一山”的地理环境。这种选址思路到西汉时期依然清晰。西汉陵区位于咸阳原上,南为渭河,北、东为泾河,向西及西北方向为向东南稍倾的宽阔塬面,长陵、阳陵和秦陵“两河夹一山”的地理环境极为相似,是“两河夹一黄土梁”或“两河夹一塬”。这种地理环境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是公认的风水宝地。依据古代“事死如生”的观念,自然会选择这种地形地貌作为陵区。

3.3.2 墓葬小环境选址的变化

秦始皇的墓葬选址既受秦人风俗传统的影响,也有“变异”。秦始皇的墓葬选址总体是处于渭河、灞河与骊山的“两河夹一山”的大环境之中,且按西方为尊的思想选取位于芷阳陵区以东作为陵址,但仔细观察可见,芷阳陵区位于山体突出的“岬角”部位,与西垂陵区一致,而秦始皇的墓葬在芷阳陵区以东,是处于骊山山体的一个坳凹部位,形成一个“港湾”小环境。根据波的折射原理,风在“港湾”小环境消能,在“岬角”部位积聚能量。从风水理论来讲,居住之地是休息、放松的场所,是需要“港湾”这种环境消能、静养,而不需要抖擞精神拼搏的高耗能环境,这种理念对后世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3.3.3 坐西朝东与坐北朝南

坐西朝东、以西为尊是秦人的风俗传统,这种传统直到西汉阳陵建制中都有保留。在阳陵中,帝陵坐西面东,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唐代陵园则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向北分为多层台地,以陵墓为最高点,周围约10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4门。从秦汉到唐,风水理论坐西朝东已逐渐变化为坐北朝南,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这是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不断提高的体现,是受中国地处北半球和西高东低的地理环境影响所致。早期古人多活动于河流附近,东流河流的地势自然是西高东低,坐西朝东则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气温较低的早晨,可享受阳光的照射,同时也有西部地势高可阻挡寒冷西风的优势。若是坐东朝西,清晨无阳光可照,还有寒冷的西风,还要面对阳光西晒,由此可见坐西朝东比坐东朝西优越的多。我国地处北半球,地形北高南低,全天吸收阳光最为充足,有利于人体健康,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容易形成茂密的林木环境。北部高还可抵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屏障南来、东来饱含水分的气流,形成较多的降水。从适居角度来看,坐西朝东与坐北朝南都有利于人居中环境,但总体看,坐北朝南较坐西朝东更适合人的居住[7]。

3.3.4 帝王个人喜好与心理因素对陵园选址的影响

秦始皇即位时,秦已具备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统一全国已无悬念。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陵墓筑建上规模宏大,陪葬极其丰富,以显示其地位的特殊与尊贵,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汉文帝刘恒霸陵与汉宣帝刘询杜陵没有修在咸阳原上,而是选择在都城长安的东南山原上,除了有汉文帝“因其山,不起坟”的简朴追求和汉宣帝当皇帝之前“周遍三辅”“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的喜好之外,还与他们二人继承皇位时的非嫡系身份及由此导致的心理状态有关[8]。唐开国皇帝李渊献陵还是覆斗形,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则认为“九嵕山孤耸回绕,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朕有终焉之理。”[9]最终唐太宗依自己喜好选择了九嵕山,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从而达到利用山岳雄伟形势以显皇家威严及防盗掘的目的。此外,开元十七年(730),唐玄宗至桥陵之东,见金粟山有龙盘凤翥之势,便对侍臣说:“吾千秋后宜葬此地。”[10]由此可见帝王的个人喜好与心理因素对陵园地址的选择亦有很大的影响。

4 结论

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影响因素众多,但最主要的仍集中在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环境及礼制文化方面。本文从文化方面讨论了对关中古代帝王陵寝的选址与分布的影响,以地理科学的视角剖析了传统风水理论中住宅的“朝向问题”与“水环境问题”,认为唐代的背山面水、坐北朝南风水理论较秦汉时期“两河夹一山”“两河夹一黄土梁”“两河夹一塬”以及坐东朝西选址风水理论更为成熟;在墓园小环境选择方面,秦陵首创“港湾”或“围椅”状消能环境;盛唐选择“依山为陵”与乾陵呈现“女皇安卧图”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最生动的体现,是巧妙利用自然条件的杰作;同时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以及帝王的个人喜好与心理因素对陵园选址与布局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陵区两河帝陵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运河功能探析
电影中的帝陵
召陵区
帝陵宝藏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西夏陵区帝陵陵主新探
召陵区
“一江两河”区域青稞氮肥推荐指标体系研究
秦始皇帝陵青铜水禽坑
西夏帝陵建筑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