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通过本次的宿舍整体排查,同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宿舍的人际关系受到多种方面的影响,例如,民族、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级干部等等。就我所在学院而言,民族并无过大影响。性别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在小问题上产生情绪,总体而言,并无太大影响。专业的影响也较小。就年级而言,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但总体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就新生而言,因为初入大学的原因,他们更愿意去接触新的事物,大部分主动性较强,对待同学和舍友比较友善,对于舍友的容忍度也比较高。生源地上,来自城市的学生会更有积极性,对于文艺活动的参与程度较高,来自小城镇的学生为人多比较友善,乐于助人,适应能力更好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本身心理脆弱的学生会因为生源地的问题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在宿舍言语较少。是否独生子女主要体现在,独生子女更过的考虑自己,遇到事情抱怨更多,同时,非独生子女在情绪体验上更敏感。学生干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作为干部的学生,会更主动的参与各项事务,在宿舍生活中较为主动,能主动帮助大家,起到一定的模范作用,在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之后,学生干部多的宿舍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都积极主动的合作共同进步,另一种是隐隐存在互相不认可、不服气的现象。
产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学生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来分析。从学生自身考虑,内因决定外因,最主要的就是人格因素,人格中最主要的就是性格,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具有积极人格特征的学生无论在心态还是处事上都更为乐观主动,面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机制都更为健全。除了人格因素以外,还需要被重视的就是认知因素,认知是个体对人和事物的心理认识,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认知往往决定了情绪和行为,对自我,对他人,对交往这三方面的认知往往决定了和谐人际关系是否建立。对自我的认知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尤其是对于班干部来说,很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最终在人际交往中陷入孤独。对于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例如来自小城镇的学生或者存在一些明显缺陷的学生,往往在交往中缺乏勇气,不正确的自我认知会使得人际关系失衡。对他人的认知,更容易受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以及社会偏见的影响而造成偏差,从而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从周围环境来分析,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家庭环境而言,大学生仍然处于心理断乳的阶段,仍然需要家庭给与的在各种方面的支持。父母对于子女在精神上的引导和支持,甚至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会对大学生的处事原则造成很大的影响。就学校环境而言,老师的教育,学习氛围,生活环境以及宿舍文化建设都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心产生影响。社会大环境,主要是说重要的社会事件,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重心、方式产生不良影响。尤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网络的深入使大部分大学生都深陷其中。虚拟的交往环境,不免带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范、信任危机以及情感上的疏远。
首先是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发展目标以及自己的优缺点;其次是优化自身性格,主动克服不良的心理、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意志品质的角度来锻炼自己的,体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人性美”;最后是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经历挫折的能力,采用日常教育感化的方式,将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潜移默化的完成教育过程,使大学生感受到良好人格的好处。
交往能力已经是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内容。提高交往能力主要从大学生缺失交往的原则和方式入手。交往的原则主要有,真诚、平等、宽容、尊重和互惠等。交往的方式中要教导学生注意交往的适度,注意情绪的控制以及换位思考。
其一是家庭环境,对于有明显交往障碍的学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家庭是个体最有利的支持者,提醒家长合理交往的重要性, 与家庭一起,纠正学生错误的交往观念,引导其正确的交往原则和方式,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学生能够是始终保持积极的交往心态。
其二是学校环境。一方面的是学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这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将学校的精神文明根植于老师和学生的心中,体现在校园氛围中,通过校风、学风体现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是紧跟社会现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不良的社会现象及时的给与分析,把握校园内的舆论导向,形成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此外,还需要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加大对宿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构建宿舍管理的学生-老师-宿管有机整体,使人际交往的问题及时被发现并得以解决。
在宿舍人际关系排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交往中还存在很多困惑和烦恼。因此,一方面,从入学起,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侧重点不同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辅助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始终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能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能力,把握本心。另一方面,对于确实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重点关注和知道,使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性事物,树立主动意识并增强情感体验。另外,还应该重视日常德育的体系化建设,细微处完善以及最大化使用网络技术,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