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沈阳 110122)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特点主要有一下四点:一是以学生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三是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而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策略也应基于上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特点而定。本文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
传统思政课堂结构的特点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的课堂结构使得教师的教学作用大于学生的学习作用,容易在课堂上形成“一言堂”。人本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作用应大于教师的教学作用,所以优化课堂结构,杜绝“一言堂”,是转变教学理念的第一步。[2]
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却没有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务实”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所以优化教学模式也是转变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人本教学理念下,思政课教学目标更加系统而完善,更具有时代性,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航标”,因此,在原有的思政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时代性的重要方式。[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不少属于哲学、政治范畴,这些内容在现在看来仍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因此,在人本教学理念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越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强,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容易发现更多有趣的问题,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从而有利于其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偏重理论性教学,要体现其趣味性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从生活入手,深刻解读思政理论知识,从而利用生活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继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而规范学生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其成为符合社会政治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人本教育理念下,课堂知识应进一步体现其实用性,即增强其解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功能,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实际作用。
鉴于每位学生对思政课内容、价值的理解能力、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其学习期望也有所不同。人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了解其学习期望而为其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理想、有信仰、有明确政治方向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思政课也需要以此为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宣传党的思政路线、治国方略为根本,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优秀品质。
“爱”是连接两人内心的重要纽带,人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所以教师要通过打造“有爱”课堂,释放善意,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让亦师亦友的关系成为维系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的错误认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4]
笔者分析,思政课的核心在于“思辨”,即通过思考和辩论明辨是非对错,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打造“思辨”课堂以营造活跃、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政教育需要实践活动作为知识的“出口”,从而让学生真正提高政治素养。人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可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例如开展以“老人摔倒扶不扶?”“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正确看待政治与生活的关系?”为题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5]
教学环境越开放,信息也就越多、越杂,这对学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体现在虽然信息的获取渠道增多,但是搜集、辨别、整理信息的成本将大幅度提升,学生要完成学习目标,就必须增强自身搜集、辨别、整理信息的能力,这在无形中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作用,对学生日后的政治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以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几项措施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随着“人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应运而生的诸多新型教学模式也将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