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幼儿园 云南西双版纳 66630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流文化扩散蔓延,世界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断缩小,本土民族艺术的独特性日益削弱,一些民族的文化有被吞噬的危险。丰富多样的本土民族艺术是中华本土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在民族文化遗产继承中具有重要的民族意义和教育价值。本文在总结幼儿本土民族艺术教育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阻碍幼儿本土民族艺术教育发展的三方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课程实施是正式的。在为少数族裔举办本地艺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只须学习课本,按常规授课,或“利用学说”,实践强迫其他幼稚园及教师顾及当地文化资源及公园实际情况的做法。当地缺乏长期完整的艺术教育项目。缺乏多元文化主义。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明确指出:“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民族教育低估了甚至忽视了人文教导。一方面,每个地方的幼儿园虽然已经使用了当地的民族课程资源,但仍然过于注重现代科学知识和大众科学知识的传播,对地方知识的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限,民族特征相关内容的呈现仍然是基于主流文化和话语体系的视角。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和直观的,这就要求儿童的本土艺术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一些幼儿园选用了很久以前的教材,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进行土著民族艺术教育,而没有对其进行改造;担心他们不会太古老,会脱离孩子的现实生活,缺乏丰富的情感素材。因此,儿童对认知活动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想象力。在总结具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障碍,使他们无法提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解。
《幼儿园教育指南(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个领域,明确指出这五个领域是一个整体。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应体现教育内容的“综合”、“启迪”和“相互渗透”,五个领域的内容应有机互补[1],.学龄前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外部环境的作用也以整体的方式影响儿童。因此,为儿童教学设计的教育活动也必须如此全面和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
多元文化教育以尊重不同地域文化为出发点,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承认是创新的前提。用主流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表现出国家和区域的特点,并给予当地知识必要的价值承认,以便为土著儿童的国家艺术注入必要的推动力。只有这样,儿童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民族观,建立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教育体系,促进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共同繁荣。如,“赞哈”是赣语中民间歌手的意思。Zanha唱法是傣族流行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赞哈在傣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歌唱优美生动,塑造的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应变能力,深受群众爱戴和欢迎。[2]
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是幼儿心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儿童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知觉,依靠外表。图像的特定图像影响着儿童的整个认知过程。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会受情感印象的影响。幼儿园环境和课程内容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减少幼儿的同化和适应困难。在当地开展幼儿艺术教育应以合理安排当地和族裔生活、多样性、敏感性和兴趣为基础;从地方文化背景出发,充分利用地方艺术的优秀课程共享。不同民族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如: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传说中是由“七公主杀火魔”故事得来,在本土艺术活动中就延伸出了:傣族民间集体舞、泼水节舞蹈、象脚鼓、孔雀舞等丰富的艺术教育内容,美术方面就可以挖掘出:傣服饰、傣楼装饰、独特的傣家发型。菠萝饭等丰富的本土民族教育资源。[3]
综上所述,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幼儿本土民族技术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几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希望对西双版纳幼儿民族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