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市实验小学(223800)
宋 婕
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是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一些教师喜欢根据自己的认知自主解读文本,但错误认知指导下的文本解读必然不能对教材文本做出科学解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教材解读的误区,对教材进行多元化的科学解读,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价值。
单元主题的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明确的学习方向。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对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不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是参考优秀教案、个人经验、教学参考书等,根本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开展调研,更没有对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单元目标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注定是低效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灵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要将“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深入解读教材。
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三单元的《绿色小卫士》这一内容,主要通过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水污染问题,使学生了解水的珍贵,激发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因此,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这课时,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学习目标:了解水的重要性,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迎合了单元主题,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学生由于在头脑中构建起学习框架,在学习其他知识点时自然能顺利接受。
以单元的形式编写内容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最大的特点,即将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文本编辑整理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这样设计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巧妙利用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对相关文本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比对、总结,积极探究单元主题,对文本阅读形成共性认知,构建起基本学习框架。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义务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必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让他们热爱生活,尊重生命。”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图画、文字等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和梳理。在解读过程中,学生启动思维,认知逐渐升级。
如教学《大家排好队》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这一课的标题,并让学生思考:“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听后纷纷议论起来,各抒己见。在学生解读标题、了解这节课的主题后,教师让学生对文字内容进行解读,使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更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解读文本插图。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解读,学生对文本主题和文本思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尚处于前运思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学习必须依托某种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才能完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因此,引导学生开展文本解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文本解读方法众多,如讲授法、激趣法、明理法、合作法、实践法、阅读法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整体阅读文本,了解主要内容,进而自主讨论,达成共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全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够让学生迅速理清文本组织结构以及学习的重、难点。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典型案例,主要以插图的形式出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插图以及插图中的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文本插图为切入点,迅速启动学生的思维认知,引导他们夯实理论知识学习。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尚未成熟,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因此,教师教学时对此要有清楚的认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教学《传统游戏我会玩》之前,教师布置任务:利用课后时间收集传统的游戏类型。学生纷纷从不同渠道搜索游戏类型,积极寻找。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游戏类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课堂学习氛围浓郁。教师顺势引入文本中的案例:“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为我们准备了很多传统的游戏项目,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传统游戏适合现代人的需求吗?”学生通过解读文本中的插图,对插图内容以及蕴含的观点展开讨论。
小学生对视觉感知比较敏感,对文本中的插图兴趣浓厚,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将教材中的插图作为典型案例展开剖析。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经纬度,实现知识的多元链接。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适时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现代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教师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插图、案例等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互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解读典型案例是从微观视角出发进行的设计,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与文本思维形成对接,学生的学习能更加专注,使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实践性。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少讲多练,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文本知识学习结束后都会有对应的练习题,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些练习题。立足于基础知识,设计不同层次的多元化习题,是编者在编排教材练习题时的依据。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教是为了不教”,知识必须活学活用。
如教学《做个“开心果”》时,教师从对“开心果”这个词的解读导入新课,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文本内容,使学生逐渐了解这个词的内涵。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对练习题进行分析解读:“请大家观看上述图画,思考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的做法,解决了文本中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联想:“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哪些情况?当发现问题后,你们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完后还不尽兴,希望能够和同桌一起进行角色演绎。对教材训练题进行解读以及与学生生活衔接,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断得到提升。
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追求。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学习信息转化为内在认知,实现知识转化。在学生做完题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反思,发表自己的感悟、体会,从而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从教材出发进行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诉求。深度解读教材,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师要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教材进行全面解读,充分发挥引导、点拨作用,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理清认知思维脉络,构建学习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