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果县教研室(531499)
语文教学,语言是根本,文字是基础。在教学中若能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孩子了解其造字原理、构字规律,便能有效解决汉字初学枯燥、繁难问题,利于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效率,同时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识字教学多为数笔画和讲结构,无法灵活依据构字规律进行,由于教学简单,学生只能机械识记,结果是多学多忘,错字连篇,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如果在教学时能够恰当依据字理引导学生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那么学生对汉字就能意义识记,不仅知道汉字怎么写,而且懂得为什么这么写,减少错别字的使用和书写,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中的生字“直”,学生很容易写错。教学时可先出示甲骨文“”,这多像在眼睛“”上加一竖线“”,好像是表示目光向正前方看的意思。然后对照楷体“直”,楷体的“直”更像木工或水泥工用眼睛(目)从不同的方向(十)瞄直线(一)。学生一看,字形记住了,字义也懂了,就不会把其中的“目”写成“日”了。
“冶”和“治”学生很容易混淆。在教学时,可以依据构字原理加以解释。“冶”是指高温熔炼金属,金属遇到高温,就像冰块遇热熔化一样,用冰块融化来解释金属销熔,所以“冶”是两点水。而“治”的基本义指修筑土台,治理水患,跟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
汉字大部分都是形声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部首的汉字进行分析和归类,有利于学生对形声字的识记和理解,同时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
这样教学,汉字对于学生来说就不会只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每个汉字都如一幅画,都似一首诗,都蕴藏着一个故事,都凝聚了一份智慧;甚至还会觉得每个汉字都有一段过往,才慢慢地将具体的图像转换成了简单笔画的文字。学生这样透过字理了解了汉字、认识了汉字,也更好地识记了汉字,同时感受到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精美的“精”字,先进行字理解析:米形精声,古时候人们用杵来舂稻谷,把米和米糠分开,舂得越久,米和米糠就分离得越好,分离得好为精,分离得不好则为粗。“精”的本义指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引申指品质最美妙的事物。如精神、精品、精炼等。“精”和“美”合起来就是精致而美好的意思。学生在感知了“精”字的本义后,找到课文中具体描写秦兵马俑“精美”的语句是“兵马俑的神态雕刻得很逼真,十分完美”,进一步理解文中义。这是从文字上直接获取的“精”。接着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探究文字的“厚度”。首先从雕刻技艺上看,近8千多个兵马俑,工匠们居然能够把一个个雕刻得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可见工艺之“精”湛;接着从语言表达上看,用了很多四字词语,简洁明了,非常恰当,这是作者语言的“精”炼;最后从写作的角度看,文中“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语句用了写实加想象的方法,写出了兵马俑的精美,这是写作方法上的“精”妙。
可见,阅读教学以字理析词为基础,追本溯源,能使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感受文字背后丰富的内涵,去触摸语言的温度,感知词语的厚度,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