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敏
(1.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 2.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交流日益广泛,只具备外语技能和外语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为了顺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越来越细化的人才要求,外语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难题急需汲取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心理学的新取向积极心理学能为此迫切任务提供何种启示、帮助,也是外语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者应该思考的课题。外语教学与学习应该考虑外语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以积极心理学推动人本主义外语教学,构建学习者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外语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心理—社会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从而促进外语教学有效性、外语学习成就及外语师生幸福感、心理健康提升。[1]本文着重从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理论出发,在阐明创新型外语人才内涵的基础上,探讨积极心理学观照下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策略。
创新型人才的精神内涵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创新精神是一种执着于改进的执着态度,是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兴盛的责任心,是一种宽阔视野下的全球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外语人才必须具备的精神。创新精神的主要特点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意识是指根据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或者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引发创造新事物、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动机,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明确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动力是推动创新活动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不满足已有的认识,包括已经掌握的知识、确立的理论、现成的方法;不满足书本和权威的指导;不满足原有框架;不满足使用模式化的解决问题方案;不墨守成规,包括规则、方法、习惯等;不盲从,不是单一表面的模仿。创新动力体现在不断学习新知、创立新理论;改进固有方法,不断改革;敢于质疑权威、打破条框;敢于大胆尝试、深入探索。
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素质内涵主要体现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经验上。[2]创新思维是创新型外语人才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创新思维的实质在于以主观感性的创新意识带动客观理性的创新探索,实现从创新思维碎片到创新思维逻辑链条形成的飞跃。创新思维是指以独特视角和新颖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突显思维的流畅性、敏感性和独特性,强调超常规甚至是反常规的思维变通能力,最终产生优于传统思维,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能力指完成创新活动要具备的主观条件,直接影响创新活动的效率。外语人才的创新能力构成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跨学科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创新经验指在创新实践中累积而形成的创新直觉和创新习惯。
丰富全面的专业内涵是创新型人才发挥创新能力的基础,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交际和社会实践上。创新型外语人才知识要充分体现出全面性,包括语言知识、跨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知识以及各类涉及外语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比如国际经济贸易、商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新闻等。语言知识要宽泛、综合、实用,知识结构要完备,知识间要有交叉。在精通大语种的同时要加强小语种的学习和应用,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并重。跨文化知识指那些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创新型外语人才要能够正确认识并给予适应和包容的态度并据此实现文化间的良好交流和沟通。文学艺术知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意识形态,从而提升外语人才的形象和修养,促进对外交流的和谐、友好。此外,创新型外语人才一定要拓宽知识领域,进行多领域知识积累,才能摆脱工具型人才的传统形象,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在外语学习全国化的形势下,外语人才要突显优势和不可替代性,要发展应用能力,必须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大力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外语工作具有显著的交际性特点,外语人才的专业交际指在专业上的对外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其他专业的协同工作能力。
创新型外语人才要具备独立个性、坚韧的毅力特点、乐观归因的态度、自信型自我效能等心理内涵。独立个性是创新个性形成的前提,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独立个性主要体现:遇到问题不回避,不逃避,敢于迎难而上,进行独立思考,提出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案。坚韧的毅力特点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来说格外重要,从事外语工作经常需要短时间高强度地补充学习多个领域多个专业的语言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坚韧的毅力特点能够促使外语人才做到坚持、不放弃,充分发挥耐力和后劲。乐观归因的态度指不悲观看待困难,对结果总体持向上的期望,这直接能激发外语人才不断挑战自我、敢于竞争的胆量。外语人才经常会面临国际化的竞争,这种乐观归因的态度无意会起到提升竞争力的作用。自信型自我效能是创新经验积累的结果,形成后对外语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强大的助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也是当今心理学舞台上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3]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心理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消极心理学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4]进入新世纪来,以Seligman和C si k s z 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向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它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的生活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5]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 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感受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已经超越了学科发展的范畴,而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正如D eci和R yan所言,积极心理学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一定能够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营养和思路。
理念,是指事物本身应有而未有的属性,它指向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培养应走向何方,是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首要而重要的问题。积极心理学对人类正向力量的关注以及其在此方向上形成的新成果使我们在重新审视创新人才培养走向问题上会有新收获。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具体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我们着重从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来谈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型外语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独立性指的是人所表现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自觉地维护人的尊严,具有独立见解和独特个性,这是人的主体性的直接体现。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独立性首先表现在对物的独立性,是指人能争取到精神上的独立性,摆脱对物的依赖。创新型人才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关注不是名利。创新型人才独立性还指人的自主性,具有独立性品格的人善于理性思考,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较少抱怨客观条件;积极地改变不合理的现实,为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创造条件,即使在遭到冷落甚至极不公平的待遇时,也仍然能保持自己的正直和诚实。
独立性品格与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相对立。所谓从众心理,是指当个体受到外部强迫时,自尊心不强和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就会屈从于群体的压力,一味迎合群体的要求和他人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创新型外语人才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既不盲从,也不保留,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尊重自己的选择并有勇气捍卫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惜冒着受他人孤立、受群体排挤和指责的风险而毫不动摇。当然,并不是任何不屈服于群体压力的人都可称为具有独立性品格的人。盲目的逆反心理决不是建立在独立性的品格基点之上的。创新型人才决不会导致这种盲目性,而恰使人的言行更具有自觉自主性。
创新型外语人才必须是一个坚韧的人。坚韧反映的是做事的毅力特点。[6]创新型人才的坚韧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坚韧包括三个成分:承诺、控制和挑战。承诺是指个体对于目的和意义的感知,这种感知通过个体积极卷入生活事件而不是消极被动避免卷入的方式表现出来,消极被动地卷入生活事件中是不可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问题的。控制是指在不利的条件下,个体拥有的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生活事件的信念,并在这种信念指导下采取行动,努力对生活事件施加影响而不是孤立无助。挑战是指个体希望从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中进行持续学习,认为变化才是生活的正常状态,变化是成长的促进力量而不是对于安全的威胁。创新型外语人才就是从这种变化挑战中寻求成长,得到人生的意义与乐趣。
创新型外语人才必须是一个乐观的人。乐观是指遍观世上人、事、物,皆觉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与“悲观”相对。西方社会中伴随17世纪现代哲学的开端,乐观和悲观首先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他们认为乐观和悲观指人类能够达到准确预测未来的能力。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下,乐观作为显著的积极主观体验,在个性、社会和临床心理学中正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者普遍认为乐观是一个与个体的未来定向密切相关的概念。Scheier 等人首次提出了气质性乐观的概念,认为气质性乐观是对未来好结果的总体期望;[7]乐观也被认为是一种解释风格,乐观解释风格将坏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将好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创新型人决不容忍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处理着千篇一律的问题,这注定会饱受挫折、打击。乐观是创新型外语人才化解如此令人绝望境地的法宝。乐观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既是表现出来对待世界的方式,也是其内在的体验及对未来人生的洞察。
创新型外语人才是一个自信的人。自信是是创新型人才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同,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人格特征。自信是创新型人才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自信在适应环境中形成,形成后又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国外研究者对自信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马洛斯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自信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自信是个体作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王登峰等认为,自信反映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反映对生活和未来坚定而充满信心,工作积极进取。[6]创新型外语人才的自信反映出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
课堂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要阵地,课堂气氛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创设一种心理安全、自由的课堂气氛。
为此,罗杰斯提出有三个要求:第一,无条件接受学生的个人价值。当教师无条件地接受学生的个人价值时,学生无须伪装或戴上假面具。因此,他很少需要循规蹈矩,而是充分地发现现时对他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能努力以一些新的、自发的方式自我发现。第二,提供一个没有外部评价的环境。罗杰斯认为,“当我们停止从我们自己的评价着眼点去对其他人作出评价时,我们就在发展创造性”。在他看来,评价总是一种威胁,会使人产生一种戒防,从而拒绝自己的经验去迎合他人的要求,这对创造性是相当不利的。第三,移情性理解。[8]罗杰斯指出,如果我们能够移情地理解一个人,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它的思想感情,进人它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产生真正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这种气氛中,由衷地表达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看法,离开被预定从而走向一种不能预料的创造性。
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人才评价标准进行改革。
首先要以创新教育模式取代应试教育模式。传统教学考试方式注重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训。为适应创新教育必须改变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构建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动态的、全方位的素质评价体系,要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总分,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考试形式上,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闭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社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考试应以能力测验为主。传统教育中的考试倾向于学绩测验,这种测验容易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而得高分,从而将学生引向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歧途。能力测验可以引导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评价中还应增加人格测验,个性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考试中应增加人格测验,对学生的心理个性品质进行正确评价,使学生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提高心理素质水平。[9]
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制定创造性的人才评价标准,而且这一标准应该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人才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创新是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突出特征,幸福的本质在创新。对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
幸福首先是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过程,创新实质上就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幸福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学生有意识地自省、自我要求、努力追求。在每次机会之后,要引导学生反省:在这次活动中,内心有无不安、畏惧、难受、不适?是不安什么、畏惧什么,是为何如此不安、畏惧?当新的机会活动来时,引导学生自我要求:我这次在其中改变自己哪一点,要在哪一点比上次有进步。
幸福同时是追求至善至美的过程。自我成长虽然要通过自省实现,但自我成长的过程却不能仅仅是一种自我的内部活动,即它必须通过行动实践来完成。行动实践即做的过程实质上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机会。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机会大量存在。一篇文章英译汉的过程,就可以成为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在学生翻译后,可以再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翻译得再完美些,最后引导学生把它翻译成一首语言简练、优美的诗。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也是幸福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抱着一种信念:我要用我全部的力量、智慧、勇气把它翻译得至善至美,并努力去做。以此信念态度去对待他们的生活,就是对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说:我要用我全部的智慧、修养把这件事做得至善至美。因此,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智慧、力量等修养修炼过程,实际上就是幸福追求过程。
“人才强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如何优化和管理人才资源是一个重要问题。创新力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和热点,更需要多角度的探讨。从积极心理学的新取向提出了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策略,以期引起对人才心理内涵的关注和重视,并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1]江桂英,李成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语界,2017(5):32-39.
[2]庄智象.探索适应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J].外语界,2012,(5):69-72.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4]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5]C raig M M.T h e B enef i ts of P os i t i v e P syc h o l o g y[J].T h e H ar v ard M ent al H e al t h Lette r,2002,18(7):6-7
[6]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心理学报,2004,36(3):347-358
[7]温娟娟,郑雪,张灵.国外乐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发展,2007,15(1):129-133
[8]张其志.罗杰斯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简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4):14-18
[9]程淑华.高等学校学生创造性培养中的管理问题及其改进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