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阴县孝直小学(25040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资源都可以引入课堂,让学生获得独特的课堂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应“因地制宜拓展教学时空”。活用地域资源,开展特色品德与社会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大有裨益。笔者所在区域使用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其已根据地域特点编排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内容。“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等主题均与当地消费水平、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品德与社会课程和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地域资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培养目标。
笔者学校驻地孝直镇位于鲁西地区、济南西南部,是平阴县的南大门,因当地人恪守孝道、忠厚信直而得“孝直”之名,是山东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中国“齐鲁名镇”。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核心文化理念确立为“养正”,以此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并将“养正”理念渗透进课堂,展现独特的精神内核,为学生提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文化中浸润,在课堂中成长,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笔者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教材有机融合,为学生创设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情境。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在集体中成长》中的“我们是一个集体”“快乐的集体生活”“大家都是好朋友”三个活动时,笔者所在的学科组将活动内容和“尊养天下,正效古今”的校训相结合,确定了主题为“热爱集体,做养正好少年”“合作学习,做阳光学子”“真诚交往,做品正少年”的系列班会,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相配合,作为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校还开展了“班级文化我来装点”的专项活动,学生集思广益,绘制黑板报,制作手抄报、贴纸、愿望墙、照片墙等,并进行了美术、社会的跨学科整合。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校园东区围墙上绘制了涂鸦墙,装点了美丽的校园,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许多主题是基于自然环境设计的,活动的开展需要建立在本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需要我们用理智的思考、灵活的方式挖掘、发现与教材内容同步、相关的乡土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或置换,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激活课堂。
如三年级下册《欢迎到我家乡来》一课,教材上介绍更多的是省会济南、孔子故里曲阜、沿海的青岛等具有鲜明地标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城市,对生活在孝直镇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比较遥远。怎样帮助学生找到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支点,唤起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学生脚下实实在在的家乡更加真实,也更具有激发热爱家乡情感的意义。因此,笔者带领学生收集孝直的名胜、历史故事、特产风物等资料,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亲近自然,在实地游览和实践中观察、思考、体验、感悟,并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我是孝小代言人》,以导游的身份,自己设计导游词和路线,向同学绘声绘色地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这样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验,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的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教学五年级上册《粒粒皆辛苦》一课中“小麦的来历”“身边的农业”两个主题活动时,我充分利用学校地处乡镇的地域特点,带领学生来到校外的庄稼地观察、访问,了解农民的辛苦。学生在可感可知的素材中,情感得到满足,思想得到升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样的,校园中的自然资源,也不可忽视。每个学校都有或多或少的绿化园地,它们扮美了校园,装点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在品德与社会活动中,充分活用校园的绿化资源开展相关活动,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非常便于操作。孝直小学有一座美丽的园子,学生们都叫它“生态园”,这里种植了大量乔木和灌木,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利用这些植被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走进健康》一课中的主题活动“多姿多彩的生命”时,笔者利用生态园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把课堂设置在生态园内,学生或站或坐,用探索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师生一起寻找、观察、研究园子里各种各样的植物和昆虫。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入手,研究和体会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叶子,也有着不同的生长规律,从而学会关注身边的事物,理解生命的多样性,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学生不出校园就进行了实践活动,不仅有充分的安全保障,也便于教师及时跟进指导。
当品德与社会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时,活动效果会更理想。学生非常熟悉的各种社区资源无疑是切入生活的最佳载体。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安全地生活》这一单元时,笔者带领学生到孝直交警中队参观,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和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同时,与学校的校外安全指导员联系,走进孝直派出所,聆听干警们讲解普法知识,并参观审讯室,在亲身经历中,直观感受法制的重要。教学三年级下册《垃圾带来的烦恼》时,笔者结合所在乡镇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鼓励学生勇敢走进自己村的村支部,了解相关政策,并参加镇里组织的清理麦秆、捡拾垃圾等活动。学生纷纷主动参与,乐在其中。通过体验和实践,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地结合当地民俗资源,能直接有效地连接学生的现实生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习俗》时,对传统节日“生活中喜事多”等主题活动,笔者让学生采访周围的邻居、访问社区中的老人、在村中热闹地段随机调查,了解本村、本社区的过节方式、迎新传统,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在《生活中的消费》的“不同的购物场所”和“聪明的消费者”两个主题活动中,学生在调查了家庭消费习惯、比对了不同的消费支出后,笔者利用当地“逢二逢七都是集”的风俗,动员学生在跟随家长赶集时记录消费支出账目,统计消费情况,并观察集市的买卖情况,了解孝直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学生在实践中,用心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丰富内心世界,发展能力,为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生活性,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一切都能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课程资源。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的约束。真理在实践中才能凸显其价值,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以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为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