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墨之美在学生的发现中生根
——以校本课程《水墨画狗》一课教学为例

2018-02-25 17:17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221145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水墨笔墨尝试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221145)

魏 会

近期,在参加一些中小学的水墨教学及比赛活动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有些作品根本就是传统程式画法的再现,还有些作品虽然摆脱了传统程式画法的束缚,但又走进了授课教师的程式画法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传统程式画法的弊端显而易见,限制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发展,将学生的创作困于机械地重复、模仿中。那么,水墨教学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彰显他们的个性呢?下面,我以校本课程《水墨画狗》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一、观察感受,主动发现美

观察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传统水墨教学中的机械临摹正是因为无感而发,才使学生不断失去水墨学习的兴趣。观察感受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表现对象,主动探究、发现表现对象之美。学生只有对表现对象的观察感受越细微、越丰富,他们的水墨表现才会越自由、越灵动。

狗是学生既熟悉又喜爱的一种动物,但正因为熟悉,在他们的脑海中就易形成思维定式,导致作品概念化、程式化,于是“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狗,发现每只狗的不同之美”就成为我首先考虑的问题。教学中,我先在课前让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狗,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狗的知识。上课伊始,我以聊天的方式和学生讨论“你们心中的狗是什么样的”“关于狗,你还知道什么”等问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狗的演变及种类的简短视频,旨在带领学生走进狗的世界,重新认识狗。虽然上述观察感受、交流讨论等活动对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有所帮助,但此时他们还没有从内心产生用水墨表现狗的欲望。因此,我接着出示一组不同的狗的照片,让学生带着“你最喜欢哪一只狗”“它的美体现在哪里”的任务去主动观察、探究。交流中,学生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喜欢憨态可掬的美,认为这种美体现在狗的五官和表情上;有的喜欢英俊潇洒的美,认为这种美体现在狗的身姿体形上;有的喜欢楚楚可人的美,认为这种美体现在狗的眼睛里……当学生真正通过观察感受,发现狗的不同之美时,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惊奇、喜悦,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

二、勇于尝试,真实表现美

尝试是水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水墨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在表现过程中经常伴随着无数的偶然与未知。小学生的水墨表现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在水墨表现前大概有一个模糊的构思,但在具体尝试时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尝试本身就是实验、发现、探究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才会有真正的发现,才会寻到适合的表现方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才能将他们发现狗的美通过合适的笔墨技巧表现出来呢?为使学生能够体验水墨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到水墨的韵味,我并没有简单地以讲解和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组织学生以水墨游戏的方式“在宣纸上大胆尝试表现你想表达的狗的美,可以是一个局部的细节,也可以是整体的水墨效果的尝试”,让学生不断地运用笔墨的干湿浓淡和水的结合在宣纸上进行尝试与体验,探究适合的表现技巧。在学生将自己的尝试成果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根据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局部示范,这样可让他们对笔墨的认识更明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由的、有思考的,他们带着目的大胆尝试各种笔法、墨色以及画面的构成,不断否定或肯定自己的做法,真实表现自己的想法,总结尝试的成果,使学生的认识、想法从一个个意念变成一张张具体可视的图像。

三、对比探究,深入赏析美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就是带有学习任务去主动体验、发现、验证的研究性学习。对名家名作的探究学习,无疑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表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儿童因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对水墨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水墨变化趣味的层面上,如果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将这种趣味认识上升为一种美的认识。

如当学生看着自己充满水墨韵味的作品时,他们会觉得“真漂亮”“有意思”,却很难表达出“淡雅”“厚重”“朴拙”等看法。鉴于此,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水墨尝试与发现之后,我出示一组名家名作并提问:“仔细观察,画家的作品中用了怎样的水墨技法?和你的尝试一样吗?他们的作品带给你怎样的美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学生开始讨论交流,他们发现画家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都运用了相同的笔墨技法,从中感受到了画家笔墨技巧的娴熟以及流露出的或清新或厚重之美,还感受到了画家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狗的浓浓爱意。这样教学,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深入对比探究自己作品和画家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深化了自己对水墨之美的认识。

四、尊重个性,大胆创造美

创造是水墨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认为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再现与模仿,更需要画者主体的抒情与表现。小学生的水墨创作更应如此,一方面需要学生对表现对象进行触及心灵的感受、体验;另一方面需要解放学生的天性,让他们的个性在水墨创作中自然流露。

如课堂教学中,我布置作业“尝试用有变化的笔墨表现你手中图片上的狗,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画面可以写实,也可以夸张一点”后,没有急于让学生动笔创作,因为我知道此时学生心中虽有创作构思,但这种构思还不具体,需要教师引领他们进行创作前的再思考,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追求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的新颖。于是我提出“你希望自己的画面有什么样的美感”“你打算怎样构图”“用什么样的笔墨方法”“你觉得自己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谋划自己的画面。当学生在脑海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画面样子时,我提示他们可以动手大胆创作了。但是,我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在学生中间巡视,不断观察他们的笔墨用法、构图,同时给予肯定或适时的帮助,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当我看到学生一张张充满童趣和个性的作品时,我知道学生喜欢这样的真实体验,因为这是他们的真情流露。

五、多元评价,努力追求美

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作业的结果,而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因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所以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在水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他们内心种上美的种子,让水墨之美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水墨教学的作品展示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使学生建立水墨学习的信心。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水墨作品呈现好的视觉效果呢?我用传统屏风作为展板,将学生完成的作品整齐地贴在教室四周的屏风上,屏风的衬托使学生的作品看起来更加古色古香、熠熠生辉。然后我让学生以参观者的身份走近每一幅画,认真品读每一幅画,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画前和画的作者交流感受,也可以大胆地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的作品。当学生回到座位后,我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些学生,请他们谈谈自己对画展的感受,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既使学生看到了自己作品的美,又通过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发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还认识到了水墨的多种表现形式,感受到了水墨之美。

总之,基于感受、体验、发现、探究的水墨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水墨之美,从而激发他们水墨创作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水墨表现能力,滋养他们的水墨情结。

猜你喜欢
水墨笔墨尝试
笔墨童年
水墨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为练笔墨才写荷